小地老虎,又名土蚕,切根虫。经历卵,幼虫,蛹,成虫。年发生代数随各地气候不同而异,愈往南年发生代数愈多,以雨量充沛、气候湿润的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及北方的低洼内涝或灌区发生比较严重;在长江以南以蛹及幼虫越冬,适宜生存温度为15℃~25℃。天敌有知更鸟、鸦雀、蟾蜍、鼬鼠、步行虫、寄生蝇、寄生蜂及细菌、真菌等。对农、林木幼苗危害很大,轻则造成缺苗断垄,重则毁种重播。成虫:体长21~23毫米,翅展48~50毫米。头部与胸部褐色至黑灰色,雄蛾触角双栉形,栉齿短,端1/5线形,下唇须斜向上伸,第一、二节外侧大部黑色杂少许灰白色,额光滑无突起,上缘有一黑条,头顶有黑斑,颈板基部色暗,基部与中部各有一黑色横线,下胸淡灰褐色,足外测黑褐色,胫节及各跗节端部有灰白斑。腹部灰褐色,前翅棕褐色,前缘区色较黑,翅脉纹黑色,基线双线黑色,波浪形,线间色浅褐,自前缘达1脉,内线双线黑色,波浪形,在1脉后外突,剑纹小,暗褐色,黑边,环纹小,扁圆形,或外端呈尖齿形,暗灰色,黑边,肾纹暗灰色,黑边,中有一黑曲纹,中部外方有一楔形黑纹伸达外线,中线黑褐色,波浪形,外线双线黑色,锯齿形,齿尖在各翅脉上断为黑点,亚端线灰白,锯齿形,在2~4脉间呈深波浪形,内侧在4~6脉间有二楔形黑纹,内伸至外线,外侧有二黑点,外区前缘脉上有三个黄自点,端线为一列黑点,缘毛褐黄色,有一列暗点。后翅半透明白色,翅脉褐色,前缘、顶角及端线褐色。
成虫羽化后经三、四天交尾,在交尾后第二天产卵,卵产在土块上及地面缝隙内的占60%~70%,土面的枯草茎或须根草、杆上占20%,杂草和作物幼苗叶片反面占5%~10%,在绿肥田,多集中产在鲜草层的下部土面或植物残体上,一般以土壤肥沃而湿润的田里为多,卵散产或数粒产生一起,每一雌蛾,通常能产卵1000粒左右,多的在2000粒以上,少的仅数十粒,分数次产完。产卵量的多少,据实验证明,在蜜源植物丰富和营养条件良好的情况下,每雌可产卵1000~4000粒,羽化后不给补充营养,只产卵几十粒或不产卵,成虫产卵前期4~6d,在成虫高峰出现后4~6d,田间相应地出现2~3次产卵高峰,产卵历期为2~10d,以5~6d为最普遍,雄雌成虫的性比为50.42:49.58。成虫寿命,雌蛾20~25d,雄蛾10~15d。
头部暗褐色,侧面有黑褐斑纹,体黑褐色稍带黄色,密布黑色小圆突,腹部末端肛上板有一对明显黑纹,背线、亚背线及气门线均黑褐色,不很明显,气门长卵形,黑色。卵:扁圆形,花冠分三层,第一层菊花瓣形,第二层玫瑰花瓣形,第三层放射状菱形。蛹:黄褐至暗褐色,腹末稍延长,有一对较短的黑褐色粗刺。成虫小地老虎白天潜伏于土缝中、杂草间、屋檐下或其它隐蔽处,夜出活动、取食、交尾、产卵,以晚上7—10时最盛,在春季傍晚气温达8℃时,即开始活动,温度越高,活动的数量与范围亦愈大,大风夜晚不活动,成虫具有强烈的趋化性,喜吸食糖蜜等带有酸甜味的汁液,作为补充营养,故可用糖、醋、酒混合液诱杀。第1代成虫并有群集于女贞及扁柏上栖息或取食树上蚜露的习性,易于捕捉,对普通灯趋光性不强,但对黑光灯趋性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