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潜蝇是重要蔬菜害虫,在茄科、葫芦科、十字花科的多种蔬菜上均有发生,其中美斑潜蝇、南美斑潜蝇和番茄斑潜蝇危害较为严重。
危害特点
幼虫孵化后潜食叶肉,呈曲折蜿蜒的食痕。植株幼嫩时期受害重,虫口多时叶片上潜痕密布,短期内致叶片发黄、枯焦或脱落。成虫产卵、取食刺破叶片表皮,形成较粗大的产卵点和取食点,致叶片水分散失,影响植物正常的光合作用。
形态特征
斑潜蝇成虫体长2毫米,胸、腹部灰黑色,额鲜黄色;卵椭圆形,米色;幼虫蛆状,出孵时无色,渐变黄橙色,老熟幼虫长约3毫米。
生活习性
斑潜蝇通常在保护地内越冬,春秋两季是斑潜蝇的高发生期,在北京地区一年可发生多代,在喜食植物上种群增长快。研究表明:成虫有趋黄性,在管理粗放、施用杀虫剂较少的地区发生严重。
防治方法
由于斑潜蝇虫体微小,繁殖能力强,成虫飞行能力强,药剂防治极易产生抗性。同时,田间世代重叠明显,蛹粒可掉落在土壤表层。因此,要有效控制斑潜蝇危害,必须采取多种方法综合防治。
收获完毕后,及时清洁田间病残体,并实施与非喜食蔬菜轮作。夏季深翻土壤高温闷棚。 斑潜蝇轻发区加强调查,发现受害叶片及时摘除,并悬挂黄色粘虫黄板,诱杀成虫。
药剂防治需注意交替使用不同药剂,防止害虫产生抗药性。防治成虫喷药宜在早晨或傍晚进行,可选用220克/升氯氰?毒死蜱乳油、10%溴氰虫酰胺可分散油悬浮剂、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0%灭虫胺可溶粉剂、1.8%阿维菌素水乳剂喷雾进行防治。
农业防治
合理密植,增加田间透光性;及时清洁田园,清除老叶和病株残体,集中深埋或烧毁;已收获的菜地及时翻耕曝晒;在主栽作物四周种植斑潜蝇喜食作物,起到集中诱集作用,从而达到减轻对主栽作物的为害。
物理防治
根据斑潜蝇的趋黄性,利用黄色诱虫粘纸进行诱杀成蝇。在各代成蝇始盛发期,在每亩田内悬挂20张20厘米×15厘米大小的黄色诱虫粘纸,黄色诱虫粘纸底部略高于作物顶部,粘虫纸粘满害虫后及时更换。
化学防治
防治该虫的适期在低龄幼虫盛发期,要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药剂:可用2.5%菜喜悬浮剂l000倍液或5%氟虫脲乳油1500倍液或48%乐斯本乳油l500倍液进行喷雾。最佳喷药时间是上午7~11时,一定要均匀喷到蔬菜叶正背两面至湿润有滴液为度,严重田块隔7~10天喷1次,共喷2~3次。用药剂防治斑潜蝇提倡轮换交替用药,以防止抗药性的产生。喷药3~5天后方可采收,以确保食用安全。
1、严格检疫,防止该虫扩大蔓延。
2、做好农业防治。在斑潜蝇为害重的地快块,要考虑蔬菜布局,把斑潜蝇嗜好的瓜类、茄果类、豆类与其不为害的作物进行套种或轮作;适当疏植,增加田间通透性;收获后及时清洁田园,把被斑潜蝇为害作物的残体集中深埋、沤肥或烧毁。
棚室保护地和育苗畦提倡用蔬菜防虫网防治美洲斑潜蝇,能防止斑潜蝇进入棚室中为害、繁殖。同时也阻挡多种害虫侵入。防虫网中存有残虫的,可采用黄板诱杀。
3、没有使用防虫网的,适期进行科学用药。该虫卵期短,大龄幼虫抗药力强,生产上要在成虫高峰期至卵孵化盛期或低龄幼虫高峰期:瓜类、茄果类、豆类蔬菜某叶片有幼虫5头、幼虫2龄前、虫道很小时,于8~12时,用1.8%阿维菌素2500倍液或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500倍液喷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