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清赵之谦《勇卢闲话》载:自康熙中景德镇始造瓷壶。现存于世的有一些圆筒式青花小瓶、底部有大明嘉靖或万历年款。这些小瓶瓷质细腻,图案考究,青花颜色漂亮,尺寸比后来的鼻烟壶大些,大约在3—4寸左右,口部也稍大。这些带有明代款式的小瓶,本是当时盛放药品的,但在没有专门制作鼻烟壶之前,人们曾用它盛放鼻烟。
清代盛行鼻烟,应运而生的瓷制鼻烟壶也几乎囊括了所有瓷器类别,斗彩、粉彩、五彩、祭红、抹红、珊瑚釉、茶叶末釉、墨彩、珐琅彩、青花、釉里红、哥瓷、雕瓷、刻瓷等等无所不有。造型最多的是爆竹筒式,也有方形、扁方、葫芦形、圆形、瓜果形、双联、人物形等。陶瓷类鼻烟壶与料、套料、玉、玛瑙、内画鼻烟壶一样,是鼻烟壶中数量较大的一类。
康熙时首先烧制的鼻烟壶是以钻为着色剂的釉下彩——青花品种。色彩明快,图案纹饰有勾莲、八骏图、寒江独钓等。布局严谨规范,画工精细,绘制风格与当时画坛艺术相通。造型多为古朴的爆竹筒式。款识多为“康熙年制”双排四字款、不加双圈,笔意浑成,颇具韵味。这一时期的釉里红与红釉器色彩鲜红艳丽,瓷质细腻,造型规矩,也可称为上品。
清雍正皇帝胤禛对陶瓷工艺颇感兴趣。这时的瓷质烟壶增加了浆胎青花、斗彩、珐琅彩、天蓝釉、茶叶末釉、炉钧釉、酱釉、素白釉以及青花、釉里红两种釉下彩同运用到一件器物上一次烧成的青花加紫。纹饰图案以缠枝莲最多,松竹梅、桃花、梅花、山水人物、婴戏图等,所绘花卉皆工细纤巧,画风受清初宫廷画家恽南田影响。雍正制品,用色以淡雅著称,釉色清爽,制作极精。
鼻烟壶,说白了就是装鼻烟的容器。虽说现在人们嗜用鼻烟的习惯已经几乎灭绝,但是鼻烟壶作为一种精美的工艺品却流传至今。今天,我们就来简单的聊聊,鼻烟壶的历史起源和它的材质。
鼻烟壶的起源,可以追溯至明末清初。当时的鼻烟,从西方传入中国。在明末时期,鼻烟的进口量很少,只有广东一带有人吸闻。
到了康熙时期,开放海禁,西方传教士携带了大量的鼻烟和盛装鼻烟的玻璃瓶来到中国。从此,吸鼻烟渐成逐渐成为风尚,西方的鼻烟盒也渐渐的演化成了鼻烟壶。
鼻烟壶作为一种传统的工艺品,相对其它工艺品来说,历史不算久远。鼻烟壶始于明朝,盛于清代。中国最初并无特制容器盛放鼻烟。清代道光年间,宫内养心殿造办处特制了鼻烟壶,壶盖内附小细匙,以便舀取烟粉。康熙年间清宫造办处制造了玻璃、铜胎画珐琅等各种鼻烟壶,开辟了一项工艺美术的新门类。
清代出现的。乾隆时期新增加的鼻烟壶造型多种多样。如葫芦式、椭圆、扁方、铺首耳灯笼式、包袱式;瓜果、蔬菜、花朵式、双联式、动物式以及八仙、和合、刘海、抱瓶童子等人物式造型。釉色又有粉彩、红彩、墨彩、胭脂釉、窑变、金釉、仿珊瑚釉、斑花石、松石等。纹饰题材有五谷丰登、平安吉祥、万福流云、连庆升级、五子夺魁、百寿图、婴戏图、西洋仕女等。
乾隆时期的瓷烟壶与该时代的其它瓷器类似,彩瓷带开光的较多,开光内画山水、人物、花卉、婴戏图等。也有带开光的一面是绘画,一面为篆书或隶书的乾隆御制诗。
乾隆以后,内府制品渐次式微。
鼻烟壶对于中国历史的影响很大,即使其如今已是作为一种艺术品展现在我们面前,但它依然拥有着无比大的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