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可能形成于约45亿年前,在地球形成后不久,有关它的起源有几种假说,得到更多事实证据支持的说法是是它形成于地球与火星般大小的天体-“忒伊亚”之间一次巨大撞击所产生的碎片,在地球外围聚集而形成的“大碰撞起源说”。月球正面大量分布着由暗色的火山喷出的玄武岩熔岩流充填的巨大撞击坑,形成了广阔的平原,称为“月海”,实际上“月海”中一滴水也没有。月海的外围和月海之间夹杂着明亮的、古老的斜长岩高地和显目的撞击坑。它是天空中除太阳之外最亮的天体,尽管它呈现非常明亮的白色,但其表面实际很暗,反射率仅略高于旧沥青。
由于月球在天空中非常显眼,再加上规律性的月相变化,自古以来就对人类文化如神话传说、宗教信仰、哲学思想、历法编制、文学艺术和风俗传统等产生重大影响。月球的自转与公转的周期相等(称为潮汐锁定),因此月球始终以同一面朝向着地球。地球海洋潮汐的产生主要是由于月球引力的作用。由于地球海洋的潮汐作用力与地球自转的方向相反,地球的自转总是受到一个极其微弱的作用力在给地球自转“刹车”,长期积累下来,有充分的证据表明,地球的自转周期越来越慢,一天的时间极其缓慢地增长,大约几年增加1秒;由于地球的反作用力,使月球缓慢地距离地球越来越远,每一年远离地球大约3.8厘米。月球与太阳的大小比率与距离的比率相近,使得它的视大小与太阳几乎相同,在日食时月球可以完全遮蔽太阳而形成日全食。月球是第一个人类曾经登陆过的地外天体。1958年美国和前苏联发射的月球探测器都宣告失败。1959年前苏联和美国分别成功发射了“月球号”和“先驱者号”月球探测器。1969年美国的阿波罗-11号实现了人类首次载人登月,相继阿波罗-12、14、15、16和17号实现载人登月,一共有12名美国宇航员登上月球开展科学考察、采集月球样品和埋设长期探测月球的科学仪器,共带回地球381.7千克月球样品,大大增长了人类对月球起源、演化的认识。迄今为止人类只有这12名美国宇航员登上了地球以外的天体。
首先,我们所看到的月亮的阴晴圆缺,称为月相的变化,又称为盈亏。其次,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因为在农历初一时,月球正好运行到地球与太阳的中间,月球暗的一面正对著地球,因此在地球上看不到月球,这时称为「朔」或「新月」;在初七(或初八)时可以看见半个月球,东边暗,西边亮,这时称为「上弦月」;十五(或十六),月球运转到地球的背面,因此可以看到圆圆的月亮高挂在天上,这时称为「满月」或「望」;二十二日左右,月球的西半部暗,东半部亮,这时称为「下弦月」。月亮以由朔月经上弦月、满月到下弦月为一周期,这之间的时间是一个农历月。因此,月亮的圆缺变化,是由太阳、地球、月球三者之间的位置来决定的。而这三者之间相互位置的变化,主要原因是月球绕地球公转(周期约为27.3天),同时由于地球绕太阳公转(此为次要原因),使得月相变化的周期大于27.3天,约为29.5天。
月亮被太阳照射到部分是明亮的,没有照射到的部分是黑暗的。虽然月球每次被太阳照到的都是半个球体,但由于太阳、地球与月球的位置天天都在发生变化,因而,有时月亮把完全明亮的一面正对着地球,有时又把侧面对着地球。这样月亮就表现出了阴晴圆缺的变化。在农历的每月初一,当月亮运行到太阳与地球中间时,月亮以它黑暗的一面对着地球,并且与太阳同升同落,人们无法看到它,这时的月相叫“新月”。之后,月亮渐渐升出地球与太阳之间的区域,这里我们看到月亮被阳光照亮一小部分,形如弯弯的娥眉,所以这时的月相叫“娥眉月”。到了农历十五、十六时,月亮运行到太阳的正面,太阳和月亮呈180度,即地球位于太阳与月亮之间,这时的月相称为“满月”。满月之后,月亮又“日渐消瘦”,经历几个阶段后,又回到了新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