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家看到的世界虽然很复杂,但人与自然、人与物、人与人都存在着各种关系,如何达到一种和谐,就是一个“争让”的问题。比如画树,前面的树用笔简单一点,后面的树密一点,疏密相间,它的关系就形成了;再比如画山,大小石块相间,前后左右的关系就区分出来。表现山的高耸雄浑,在手法上中国画不用“尺度”衡量,而用“云烟锁其腰”,更显巧妙。所以中国画在表现大自然复杂关系的时候,讲究的不是视觉规律,而是用笔墨的虚实相衬来调动人的情绪,要调动的是读者内心的认同感,具体用的手法就是“相间法”——以大小相间、疏密相间等手法表达“争让”观,反映生命态度。这样一来,中国画中就诞生了无穷无尽的“笔墨状态”。比如董其昌,大家都觉得董其昌的画形式感很强,其实他用的就是“相间法”:无数的浓淡、疏密、大小色块之间的关系,营造出虚和实;山是实、云是虚,虚实之间就把引起情绪变化的因素提炼了出来,东方文化的智慧在绘画上的反映也正在此处。另一个需要强调的问题是,当代有很多画家不重视国画基础画法,一味的追求观念表现、个性表达,也说明他们对中国画的理解较为浅薄。中国画的最高法则是相间法则,它用“相间”法则形成的“虚实关系”揭示得是最复杂的生命状态与生命层次。我们甚至可以从画面的笔墨表达的争让程度看出画家正处在怎样的生命境界上。
对于中国画教育,我认为不管是传统的“师徒相承”,或是美术学院的规模教育,都要首先弄清中国画的核心价值体系是什么。在此之后,我们才能谈美术教育的改革问题。
相比西方大师如达•芬奇、伦勃朗的素描中对对象惟妙惟肖的刻画,中国画对物质性的描述是不及他们的,由此上世纪初一些老先生提出要改革中国画。但是,这并不是中国画的本源。我曾经看过一幅画,是用油画再现马远的《踏歌图》,“形”一点没有走样,但却丝毫无法让人感动,我以为这是因为其中缺少了中国画用笔的“争与让”、“虚与实”。其实笔墨的“争让”反映的是画家对人对自然的生命态度,既然是生命态度,也就有一个层次问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境界”。它是观者读画的一个进入点。上面这个小例子,已经开始涉及到中国画核心价值观这个大问题了。
现有的教学模式离中国画的核心观念还很远,包括对书法的漠视。结果造成国画学生对国画工具的把握存在很大问题,因为书法能力弱,对笔的把控也弱,更无法表现出毛笔中浓淡枯湿的变化。中国画里毛笔、宣纸、墨的特性都会随着纸上的浓淡枯湿的变化,被注入画家生命的状态,要达到这种境界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拿山水画举例,我们画山石,怎么去了解笔墨的组构?首先要借“他山之石”去琢磨古人的石法,所以中国画特别强调临摹。但是很可惜,学生由于画理不明,不能对临经典名作,我们现在的临摹课就成了走过场,课上完了,学生交上来的作业,不是对临出来的,是先拷贝出形体,然后把墨色填上去,画的大样出来了,但学生的绘画能力没有得到提高,那这个现象是怎么造成的呢?归根结底是对中国画不自信。
中国画的核心就是中国人处事方法。以物比人,通过某种物像来抒发自我的内心情感。
核心就是笔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