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形容一个人读书很多、学识渊博的时候,会很自然地用“读书破万卷”这句成语,意思是,万卷书都被翻破,足见读书之多。那么古人的“万卷”究竟又该有多少书呢。“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一句,出自杜甫的《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意思是说,自己年轻时便读了很多书,文采很好,下笔如神。杜甫这样说自己不是自吹自擂,他从小努力学习,刻苦读书,七岁就写过歌颂凤凰的诗,九岁就能写很好的大字,十四五岁时就能写出像样的文章,二十岁时,杜甫的学问已经很渊博了。“读书破万卷”中的“卷”字指书籍的册本或篇章。如果仅仅以数量而言,这个数目的确不少,而实际上万卷书并没多少内容,因为卷本指串起来的竹简。古人一卷书的篇幅,只相当于现在的一章。一个人从七岁起每天读三卷书,到不了二十岁就能读万卷书。至于读书的种类有多少,就不得而知了。大概除了四书五经等基本的书目外,可看的书的种类得视家中藏书情况了。中国古代能读过百种书以上的读书人,就算是很博学了。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去看,老子的《道德经》分为上下两册,共五千字左右,可如果要把它完全翻译成现代的白话文,恐怕非几十本不能表述全。所以我们还是不能把古人的“卷”和现代人的“本”建立一种简单的数量关系。不过,这句经典名句依旧起着作用。如果要成为学问渊博、见多识广的人,而不学古人“读书破万卷”的精神,恐怕是没门吧。
不一。每卷字数,从3000到150000不等:《东京梦华录》10卷,30000字。3000字/卷。《文心雕龙》10卷,50000字。5000字/卷。《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2卷,13171字。6600字/卷。《成唯识论述记》60卷,580776字;10000字/卷。《维摩诘所说经注》8卷,85418字;10500字/卷。《四库全书》79337卷,997000000字,12566字/卷。《易成方》2卷,30720字;15000字/卷。《庄子内篇注》4卷,66315字;16000字/卷。《禹贡揭要》1卷,17766字/卷;《大乘起信论直解》2卷,43029字;22000字/卷。《汉隶辨体》4卷,91476字;23000字/卷。《荒政辑要》卷首一卷,82500字/卷。《高僧传初集》卷首一卷,156327字/卷。以《四库全书》的标准为平均值,每卷12500字,万卷即12500万字。今天的流行读物通常是12万字/本。相当于1000本。读万卷书,也就相当于读1000本了。每周读2本,十年可读完。
二十四史共有3200多卷,万卷书相当于把从黄帝到崇祯之间的大事过三遍...读书破万卷是杜甫说的;杜甫是唐朝的......唐朝的书基本都是卷轴书,以贞观年间房玄龄等人编《晋书》一百三十卷为例(实则不只,有佚失),晋书 1-10册 - 中华书局的出版信息上写字数为1880000,平均每卷一万五千字。一百三十卷缩成了10本32开的书,也就是说万卷书约等于10000/13=770本。那么按照唐朝的标准读书破万卷也足足有一亿几千万字。唐·杜甫《奉赠韦左丞文二十韵》:“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是意指。从破字表面可以说人家不止读了一遍,内里还要理解了哦。可以试试用现在的书做个调查,样本不一样,结论也不一样,能得出个比较模糊的大概就不错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