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哲年
赫哲年,即春节,是赫哲族的隆重节日。赫哲族人和汉族人一样,对春节十分重视。赫哲族称年节为“佛额什克斯”,也就是大年除夕之意,从腊月起直到正月十五止。
起初,赫哲族人没有自己民族的独特节日,后来受满、汉的文化影响,才开始过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而尤以春节最为隆重。而且赫哲族对节日的解释与过节的方式也没有很大的区别。
赫哲族世代居住在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构成的j江平原,这里江河交织,山多林密,故赫哲年充满了浓厚的北国水乡风情。一进腊月,赫哲人便开始准备过年的年货。男人们一般是推磨磨面,到江面凿冰窟窿钓鱼;妇女们则忙着做鱼毛(鱼肉松)、兽肉干、臭李子饼、黏豆包等;小孩子跟着大人学剪纸、糊纸灯笼。春节来临之际,赫哲族人总会把房屋修整一新,“介”字形高大房屋的屋檐下挂满了整齐的鱼干和鲜艳的红辣椒,院子被打扫得干干净净。室内的家具和器皿摆设讲究,美观大方。他们在家具、器皿上,尤其是桦树皮盒子上,大都刻上精细的云纹、花鱼、鸟兽、山水等图案,虚实均匀,精美悦目。他们还喜欢把木头雕刻成鱼、兽、人,形状各异,栩栩如生,然后都井井有条地摆设在屋内。
腊月二十三日这天要过小年。赫哲族人往往扫灰掸尘,给灶王爷烧香上供,祈求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并往灶神的嘴上抹“拉拉”(稠粥)。年三十赫哲语叫佛额,即大除日,各家都要吃年饭,有小米干饭和肉。吃过年饭后,才能吃大米、白面和炒菜。晚上还要吃饺子。从前赫哲人不会包饺子,过节是用白面做成丸子供神,还煮一些小米粥分给邻居。后来改用饺子供神。供神的饺子叫“五更饺子”,因为是在初一早晨四五更时包成的。饺子煮熟后要先端一部分去供神敬祖先、然后一家人才吃。除夕之夜一般不睡觉,男人喝酒唠家常;妇女则忙于炖肉、做饭;小孩则做各种游戏。以往,有的地方在三十晚上要“烧包袱”,给死者送吃喝。“包袱”是用金箔叠成元宝形的镍子,与打印有铜钱痕迹的黄纸放在一个纸口袋里,然后用芳草或木柴烧掉,往火上洒一些酒与食物,这不仅是给祖先送钱和食品,对先人表示怀念,也是表示对在除夕之夜保卫金朝上京会宁府中死难者的悼念。此外,还要在西墙上供奉祖宗三代,在房外山墙上供奉天地神,在锅台上方墙上供奉灶神,插几根篙子代替香火。
鹿神节是赫哲族的传统节日,时间是九月九日,这个节日来源于赫哲族早年对虎神的崇拜。因为原始的狩猎工具很难对付虎类的凶猛,于是寄托于虎神的保佑,从而产生崇拜,并逐渐形成具有民族特点的风俗节。
传说,很久以前,在三江口住着一户赫哲族老猎户。有一年的秋天,猎人和儿子进山打猎,只有一位老太太在家。一天晚上,突然从屋外伸进一只虎爪,爪上扎了一根木刺,老太太一看,明白了老虎的意思,上前用嘴咬住木刺为其拔出来。老虎叫了几声后走了。以后,这只老虎常来这家串门,在门口扔只狍子、野鹿什么的。老猎人和儿子回到家后,知道了此事。为了感谢虎神,猎人父子带了酒和吃的东西到山里找虎神,可是没有找到。他们就把食物放在山里祭供老虎,给虎神敬了三杯酒,倒在山林里,自己打猎去了。结果打猎顺利,打了许多猎物。他回村跟人们一说,村人皆认为是虎神保佑的结果,从此每年将九月九日这一天作为祭虎的节日。因为祭虎时全村赫哲族人要跟着萨满跳鹿神舞,故又称鹿神节。这一天全村人出动,点上篝火,供上酒肉,载歌载舞,跳鹿神舞以祭祀虎神。在逢年过节的欢宴上,每当举起酒杯的时候,赫哲族人都要用手指蘸几滴酒,弹向空中,以表示对老虎的敬意。
“乌日贡”为赫哲语,即欢庆的日子,赫哲族的节日。每年的七、八月间进行一次,一般为期两天,主要进行赫哲族民族文体比赛。体育活动有叉草球、射箭、赛船、撒网、顶杠等。文娱活动有唱民歌,跳萨满舞、天鹅舞,以及弹奏口弦琴等。
随着民族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近百年来,赫哲族受其他各族,尤其是汉族的影响,也过汉族人的节日。赫哲族是十分好客的民族,对客人赤诚相见,热情款待。其中最重要的礼节是敬鱼头和敬酒礼。
请客敬鱼头,敬神供鱼头。赫哲人对客人十分热情,厚礼相待。每逢佳节来客,必留下饮酒,吃饭。招待来客时,赫哲人首先把鱼头端给客人吃,以示尊敬,此种礼节一直延续至今。现在,你只要到赫哲族聚居地做客,上桌的全是全鱼,鱼头对着客人。主人用筷子点点鱼头,示意让客人先吃。等客人动筷后,别人才能吃,否则别人不能动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