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听起来"毫无章法,并不等于音乐本身没有章法。它和传统音乐的定义、创作方式有很大不同,所以标准也不一样。但不排斥有一些本来就没章法的东西借艺术之名鱼目混珠。实际上严格算在音乐领域的勋伯格的作品也很多人觉得没有章法,但其实它是非常严谨的作曲,几乎接近数学了。 有的有谱,有的没谱。其实楼主问的应该不是“谱”这个东西,而是一种记录方式。因为它的创作与以前的音乐不同,所以“谱”这个说法用在这里不合适。如果是通过电脑创作的音乐,大多数是一个程序,这个程序就是“谱”;如果纯粹即兴的东西,那可能完全没有谱。 有的可以重复演奏,有的不能。这个和“谱”也有点关系。
2.有标准,不同类型的声音也有各自标准。但从美学角度来说可以有相对共同标准。
3.它可以是“情景式”也可以不是。它可以有解释可以没有。不同文化下可以理解也有的不能。其实这一点正是声音艺术(以下个人观点较多)目前要面临的问题:是像francisco lopez那样完全不用在声响本身之外找意义,纯粹在声音内部(就是听觉中)去感受?还是用维权的声音、两会的录音来和现实发生更多关系?后者更接近当代艺术领域的范围,前者更保守,更纯正的坚持正统的理想。虽然两个做法都有意义,但是会导向两种完全不同的结果。
听起来毫无章法的音乐是否有内在的规律呢?换句话说,作为一种表演艺术,它有谱么?可以重奏么? 这是以作品来决定的。John Cage著名的4'33自然可以算“有谱”(虽然普通人会觉得这个作品是在太“不靠谱”)。可以重奏千千万万遍。不过拿这个作品出来说确实有点作弊的嫌疑——毕竟它还是很有“章法”。大多数声音艺术作品自然和严谨的音乐比起来没章法。非常难重现。在这里提一个比较有意思的概念。有一批声音艺术家,JohnCage可能算,主张声音的民主——每种声音地位平等,应该着力记录声音原本的样貌,而Schaeffer这样的艺术家,又主张声音的阶级——有地位高的声音,和地位低的声音,纵横交错才能够成为一部好作品。
如果你是francisco lopez那一派的,绝对杜绝这个行为。如果你愿意打碎这些条条框框,怎样都行。不过你如果坚持纯正的话,那可以说行为不能算在里边。但现在有个问题是:声音艺术(至少在中国)是不景气的,发行cd很困难,创作者靠此为生更困难。就像今年10月上海的第一届中国声音艺术大展里边的每个作品,都穿了一层视觉化的外衣,这是声音要跳出CD进入物理空间的妥协。所以有的艺术家崇尚赋予规律,有的则完全背弃规律,所以声音艺术到底有线索吗?估计作者的理念可以给我们一点提示但也就是提示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