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博良不是只有《罗塞塔石碑》,他手上还有大把其他地方的埃及文字。对于用惯了字母文字的欧州学者来说,这种华丽丽的文字实在是太有个性了。大多数人都想当然地认为这是一种象形文字,本质上是用一幅幅图画来传达信息。于是,他们运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对古埃及文字做出了各种诠释。生活在公元500年左右的赫拉波罗(Horapollo )写了一本关于埃及象形文字的书《埃及象形文字》(Hieroglyphica )。作者在书中论述道,在埃及象形文字中,兔子符号的意思是“张开”,因为兔子的眼睛永远是张开的。秃骂符号的意思是“母亲”,因为所有的秃骂都是雌性的。由此可见,古代欧州人对于古埃及文字的理解基本上处于胡乱臆则的阶没。在这个阶段,就算你觉得别人是在胡乱猜则,也很难拿出有力的证据进行反驳。对方多半会翻翻白眼中你来一句:“你行你上啊,不行就别哔哔。人们第一次真正看到破解古埃及文字的曙光,要一直等到1799年。在这一年,法国军队在埃及的罗塞塔发现了一块石碑,上面用三种不同的文字刻了三设话。第一段文字是古埃及象形文字,第二段是一种完全陌生的文字,第三段是人类仍然在使用的希腊语。人们很快意识到,这三段文字的内容应该是完全相同的,一段主贵的有双语对照的古埃及文字被发现了! 罗塞塔石碑被发现后,人们对古埃及文字的破解充满了信心,各路学者唯恐自己的手不够快,被别人抢先发表破解成果。但事实上几年过去后,各国学者们还是没能对罗塞塔上的古埃及文字说出个所以然。所以说,就算有了双语对照的文本,破解古代文字仍 然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最后,破解者们终于在古埃及文字中找到了一个突破口:法老的名字。有人可能会问,既然没人看得懂古埃及文字,你怎么知道哪些字符是法老的名字?在古埃及文字中,法老的名字都是写在一个特殊的椭圆形微章中的。法国人根据这个椭园开微章的外形,将其命名为“Cartouche”,意为“弹壳”。
其实并不是他一个人,是一个团队,主要是先从人名开始,因为希腊化埃及的碑文,都是三种文体,希腊文,僧侣体,世俗体(僧侣体和世俗体都是埃及文,可以理解成草书和楷书的区别),最先发现,首先埃及文不是象形文字(在这之前,人们普遍认为,埃及文是象形文字,所以在解答过程中困难重重)第二,人名都是框起来的,然后对照希腊文破译部分当然大部分文字是靠由世俗体文字发展的一种语言(名字忘记,但是当时还有大量的人懂这门语言),对照翻译过来的!由于大部分语言都是由埃及文演化而来,所以,在翻译过程中,也大量参考其他语言!总之翻译一个已经死了的语言,非常困难!感谢科学家们!复活了苏美尔文字,玛雅文字,埃及文字等。期待,印度河文字和线性文字a早点复活!
因为罗塞塔石碑三文并叙,且为相当于用XYZ,甲乙丙和αβγ三种表记方式书写等效的方程式。假设甲乙丙系统对我们来说是已知的,而你又知道X对应甲,Y对应乙,Z对应丙,那么就可以从已知的变量分布推断方程的表记方式。由于希腊文中的“方程式”和“变量”均为已知,那么就有了一个破解世俗体和圣书体的参考体系。由于罗塞塔石碑系比较八股的政治文书,内容相对有预见性。Silvestre de Sacy 首先识别出世俗体中的五个名字(亚历山大,亚历山大城,托勒密,阿尔西诺伊以及埃庇劳涅斯),这就好比认出了甲乙丙的对应符号,剩下的工作就有些头绪了。受汉语启发,Silvestre de Sacy 还建议托马斯·杨注意埃及圣书体可能也有拼音成分,并建议其在专有人名中寻找线索。因为他推断圆圈中的都是人名。在托马斯·杨认出了圣书体中的“托勒密”一词之后,商博良根据费丽方尖碑认出了克里欧帕特拉和托勒密。很快商博良就拟构出表音象形文的字母表,并且发现埃及圣书体中不仅用拼音文字表记希腊人的名字(就像我们用史密斯来表记铁匠一样),而且也用拼音系统表记本土的埃及人名。于是便认出拉姆西斯等人名。
本来就是她自己发明的文字,何来破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