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倾向于不周山是现代的祁连山,反驳帕米尔高原或者其他世界山脉,理由如下:
1.从众多历史书籍可以看出不周山处在当时中原文明辐射范围之内,并且在其西边缘。而古中原文明在黄河中下游一代,所以不周山很可能是黄河流域西边附近山脉。
2.《山海经·大荒西经》:“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有水曰寒暑之水“。首先抛开后世注解的干扰。①首先,象形文字甲骨文中"合‘字和现在差别也并不大,意思也相近,在这里可以解释为合并,聚拢,”有山而不合“则解释为山连绵不断之意,祁连山长800多公里,几乎绵延甘肃省全境。②”寒暑之水“应当是类似雪山冬季存雪储水,夏季化雪成河,而祁连山山峰多海拔4000~5000米,而其海拔4000米以上的山峰终年积雪。同时也符合神话当中山上积雪终年不化特点。③同时西北海(青海湖)之外,大荒(毛乌素,腾格里,库布奇沙地)之隅均符合祁连山的地理特征。
3.《山海经·西山经》片段①:“又西北三百七十里,曰不周之山,北望诸【虫焉】之山,临彼岳崇之山,东望泑泽,河水所潜也,其原浑浑泡泡”。意为:在山上向北可以望见诸山,高高的居于岳崇山之上,向东可以望见泑泽,是黄河源头所潜在的地方,那源头之水喷涌而发出浑浑泡泡的响声。古代河均指黄河,说明山的东边是黄河的支流。
②“又西北三百七十里,曰不周之山,又西北四百二十里,曰峚山。又西北四百二十里,曰钟山。又西百八十里,曰泰器之山。又西三百二十里,曰槐江之山。西南四百里,曰昆仑之丘。”说明昆仑山在不周山的西方一千七百四十里处,不论古时的里和现在差异如何,两山相距是很远。容我大胆臆测,这里的记载明显是沿河西走廊,再沿塔里木盆地南缘这条重要交通线行进而记载。
4.屈原《离骚》:“路不周以左转兮,指西海以为期。”可以知道不周山在西海北方位置,青海湖在古时一直称作西海,且面积比现在大很多。祁连山的可能性最大。
5.如果是所说帕米尔高原的话,屈原诗中的西海就是现代的阿拉伯海了,以当时的技术和能力是不能翻越帕米尔高原,进入中亚去看阿拉伯海的波澜壮阔的。即使在地理和交通技术不断进步的后世,唐僧甚至近代的人都绕道北疆去印度。也更不可能是上面所说的非洲的什么山脉,古人条件差,没有遇山翻山遇海造船的能力,真这样的话来回都一辈子了,遇见的不友善的国家,部落或者大型动物都够死好几百回了。
综上,只剩祁连山了。
不周山不局限于当今中国的区域内。山海经的研究里,有一派是认为,山海经是古人的游记。 我也是赞同这一派的。 山海经本来就有山经海经,海内经海外经之分, 当然不是局限于某一个地方。至于这个游记,是迁徙途中的记录, 还是出于探索地球的旅游, 那就不知道了~~~所以,基本上,我认为, 大荒确实是非洲, 不周山也确实在非洲。因为, 如果西海是印度洋, 那古人乘船出西海, 沿着海岸线一路往西往北, 会到达那里?当然是阿拉伯半岛或者东非啊!所以西北海, 要么是红海, 要么是波斯湾, 要么就干脆是地中海!“西北海之外”,这就是不周山的地理坐标。哪里是西北海?往西北方向找,苏武牧羊的贝加尔湖古时称“北海”,不像。青海湖的地理环境又和下面的地理描述不一致,也不像。西北好像没有这样的大海了。难道古人已经把自己局限在今天的中国版图之内吗?走出去,像郑和一样下西洋去。慢!下西洋,不就是下印度洋吗?西北海,会不会是印席洋的西北面呢?在史前时代,印度洋就已经有了远洋航行的记录。更多的考古发现进一步证实了人类早在史前时代就利用“海洋季风”航行在印度洋上。因此,古人把印度洋称之西海、西北海完全是可能的。
“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这是不周山的地理形状。在“西北海(即印度洋)之外”的东非有没有合不起来的山呢?有!这就是东非大裂谷。它从赞比亚河口北延至红海南端,大致南北走向,绵延4500公里以上。它在东非高原上切出深逾千米的狭长谷地。“不合”的东非裂谷群山绵延,哪里又是不周山呢?大裂谷的北端是约旦河谷,大裂谷北端的赫尔蒙山是叙利亚境内的最高山脉,它也有一条近68公里的裂谷。
赫尔蒙山会不会是不周山呢?在公元前16世纪至8世纪,统治赫尔蒙山所在地的是赫梯人,这是一个最早使用铁器的民族。他们和埃及反复争夺叙利亚的统治权,因而赫尔蒙山的地理环境地理形状等知识的传播就是十分正常的事情。更何况,赫尔蒙山脚下的约旦河,就是一条“寒暑之水”。它的水量随着季节的不同而有极大的变化,低的时候水量只有每秒60立方米,高的时候要达每秒1760立方米,两者相差近30倍。把水量的变化称之为“寒暑”,可见古人的智慧。
“水西有湿山,水东有幕山”,约旦河西岸是典型的地中海气候,年降雨量为760-1270毫米,气候温润潮湿,堪称“湿山”。而约旦河东面是典型的沙漠气候,年降雨量不到130毫米,干旱少雨的气候使居住在那里的民族经常发生用水的纠纷,所以我们的祖先把它称之为“幕(漠)山”。
由此可见,赫尔蒙山的地理坐标、地理形状和地理环境与不周山完全一致。诗人毛泽东不会想到,失败了的英雄共工,居然会到4万里外的不周山去撞得“天柱折,地维绝”。
看, 这个赫尔蒙山=不周山的说法, 是不是比那位答主的大裂谷本身=不周山更加合理一点?而随着季节变化而水量变化, 是不是比两条河流,一条平稳一条汹涌,更加符合“寒暑水”的定义?(这里就不用说原答主回答里东非裂谷和尼罗河的距离了)~~然而, 赫尔蒙山的说法, 我个人呢还是有点怀疑的, 因为这座山…… 不够高!!不周山如果是随便一座山,那赫尔蒙山就非常符合,但是不周山除了是共工氏的地盘外, 更重要的是,他是天柱啊!那他肯定是一座极其雄伟的山。
古代对于不周山的记载:不周山是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的山名,最早见于《山海经·大荒西经》:“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据王逸注《离骚》,高周注《淮南子·道原训》均考不周山在昆仑山西北。相传不周山是人界唯一能够到达天界的路径,但不周山终年寒冷,长年飘雪,非凡夫俗子所能徒步到达
圣经关于通天塔的加载:他们又说:“来吧,我们要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顶通天,为要传扬我们的名,免得我们分散在全地上。”由于大家语言相通,同心协力,建成的巴比伦城繁华而美丽,高塔直插云霄,似乎要与天公一比高低。没想到此举惊动了上帝!
是不是有相通之处?再联想到之前的大洪水~~。。。。。共工是干嘛的来着?
是不是细思恐极?
我觉得有山不合不是说的山 而是用地画表示的双方争斗的态势 。山海经里有句话是不周负子也是也是一副地画 ,这个只能通过高空才能看到。找到这两幅画大概就能确定不周山的大概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