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水果”一词在实际生活场景中并不难界定,但严谨起见,我们还是先看两个对水果的定义。
百度百科说:水果是指多汁且大多数有甜味可直接生吃的植物果实,不但含有丰富的营养且能够帮助消化。
《食物与厨艺》这本书里说:果实是植物为了吸引动物才长出的部位,动物吃了就能帮助散播果内的种子。因此,植物在果实内填满令人垂涎的糖分和酸质,果实还带有宜人的香气和抢眼的色泽,并且会软化以供我们享用,果实无需处理便很可口又很漂亮。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也许略带局限性的“水果定义”:即水果天生就是要吸引动物并让其大快朵颐吃掉的,因此大多数水果要在色香味三个方面都有出众的表现,色彩美丽、香气诱人、味道甜美。
按照这个定义标准,牛油果和火参果这些“高端洋气”的存在貌似就被排除在外,放到另一个序列里去了。
火参果:又名刺角瓜、非洲角瓜、非洲黄瓜。黄色外皮,带刺,里面是绿色的水果。原产于非洲喀拉哈里沙漠, 表皮坚硬、凹凸不平、肉质细腻多籽,像黄瓜一样呈凝胶状,口味清甜,吃过后,嘴里会有轻微的余香。
然后我们再看所谓的“高端洋气”,有的人总结为一个字,这个字就是“贵”!
其实说的一点都没错,“贵”是一款“高端洋气”的水果所具备的各种差异化优势在金钱价值方面所呈现的维度,也是最为直观的一个维度。
有了这个维度就会激发我们的好奇心去发问:为什么会这么贵?!
我们今天就把之所以“贵”的原因深入挖掘一下,这样就会对所谓“高端洋气”的水果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我将这些差异化的优势总结为以下几点。
少见:品类少见、新品种、产量少
与“最”字挂钩:最大、最小、最好吃
营销做得好:品牌有魅力、有机概念、创新包装
少见
品类少见:标志就是跟别人说起来,对方的反应一般是“啊?”,一副闻所未闻的样子,这就对了,举几个例子,比如说泰国龙宫果、泰国榴莲蜜、新西兰斐济果等。
新品种:说的是一些大众熟悉的品类中,那些上市年头不长、还在市场推广认知期的优秀新品种水果,比如美国加州樱桃李、智利KIWI KISS金奇异果等等。
产量少:产量少一般还伴随着产季短和不耐储运等特点,这两点是导致产量少的重要原因之二,号称全球最好吃的车厘子-Rainier蕾妮黄金车厘子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
桂味和糯米糍荔枝:桂味荔枝因有桂花味而得名,又名桂枝、带绿。果皮鲜红,果肩有墨绿色斑,果肉乳白色,肉厚质实,清甜多汁,有桂花形香味,多为小核。桂味中有一种叫鸭头绿,有墨绿色的斑片,是特佳的品种。
糯米糍荔枝是荔枝中的极品,又称米枝,古称水晶丸。该品种果形呈偏心脏形,歪柄,果形较大,果皮棘感不明显,果肉乳白色、半透明、丰厚,口感嫩滑,味极清甜;自然糖分高,含人体必须的多种氨基酸、微量元素和维生素,具有滋补功用。
营销做的好
品牌有魅力可以分为产品品牌和产地品牌。
产品品牌如Zespri新西兰奇异果、2PH澳柑、佳沃蓝莓、褚橙等等。
产地品牌如海外的日本、澳洲、新西兰,国内产地如陕西大荔/山东沾化冬枣,浙江仙居杨梅、江苏阳山水蜜桃等。
一个好的农产品品牌塑造,既要有大自然的恩赐,也需要运营方自身在研发、种植、采收、储运和营销等方方面面做出持续不断且卓有成效的努力,才能达成的。
有机概念一直以来站在不同角度对有机的认识和说法始终不一,这里我们不做展开和深究。
但有一点我认为是有共识的,即真正的有机产品,产量极低、成本高昂、且生而拥有站在制高点的差异化形象,绝对是“高端洋气”的代名词。
创新包装这里“创新”可能更多跟“创意”联系在一起,让人眼前一亮,迅速产生好奇或好感,想要了解更多,想要把这份新奇分享给周围的朋友。
我能想到的有“穿内裤的桃子”和装在高尔夫球筒里的新西兰火箭樱桃小苹果。
Rainier蕾妮黄金车厘子:果皮呈鹅黄带粉红色泽,口感细致,是所有车厘子中甜度最高的,产量也只有红车厘子的5%不到,故其价格往往是红车厘子的一倍以上。由于产期短,且脆弱易碰伤,包装运送不易,在国内能吃到很不容易。
与“最”字挂钩
果型最大or最小:这与给人第一感知的视觉冲击力,及由此延伸带来的话题性相关,日本世界一苹果和新西兰火箭樱桃小苹果是典型代表。
口感最好吃:一般一种水果会分很多不同的品种,比较极端的比如苹果大体有100个左右不同的品种、梨则有500个不同的品种。
可不是每一种都好吃哦,尤其有比较之后就立现高下,那些最好吃的品种自然会获得整个产季最高的关注度和追捧,自然更“高端洋气”一些。
以荔枝为例,在数十个品种之中最好吃的就是桂味和糯米糍了。
个人感觉,水果不分高端洋气。对我来说,洋气的水果莫过于是进口水果,高端的水果莫过于是口感独特,有再次或多次食用的欲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