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21岁。小学六年级看了《围城》,不过我不懂钱钟书的幽默, 囫囵而看主要情节,8年过去我依然记得其中主要情节和一些精妙细节,因为读得认真,小说的内容在我心中扎下了种子。8年后重读《围城》,读得更认真仔细,慢下来后很多精妙又刻薄的妙语读得拍案叫绝,更深入得体会到了《围城》的妙处。我不认为读不懂《围城》是“没有文化”。或许只是你内心深处是排斥的罢了,先入为主的判断认为“感觉文学作品都是作者通读了各类书籍,把自己的思想以文学作品的形式留下来,大部分都大同小异”,然后觉得文学作品是”二手货“。同意@陈章鱼所说的个人经历很重要,根基于个人经历的生活体验,加以演绎并用丰富的表达能力,能产出优秀的文学作品。但钱钟书的《围城》不一样,作为留学经历,并读了大量书籍的钱钟书,他产出的文字不仅包含个人经历,更有他的大量阅读体验中的精华。读不懂一方面是心态问题,浮躁,浅尝辄止。另一方面是不了解,一是不了解民国时代背景,留学生的留学情况,晚晴民初江浙大家族的情况,抗战时的中低层老百姓的生活状况,二是不了解中外典籍中的一些基础内容。那么,不妨,先给自己的基础知识补补课,当年回过头来再读《围城》时一定有更深入、不一样的体验。我是这样认为的,我之所以举我小学读《围城》这个例子,是为了说明,对于很多好的文学作品而言,它不在乎基础知识的多少,因为即使在准入门槛很高的情况下,依然是可以津津有味地读个大概,而不至于半道而放弃。没读完全书,不可侈谈看不懂。另外,不了解≠没文化。对于19世纪的俄国背景不了解,并不妨碍我读《战争与和平》,但无法说我不了解就是“没文化”。我认为题主谈到“没文化”,或许是认为自己学历低、阅读量少,而倾向于认为自己“没文化”。很显然,这是一种自欺欺人的方式,以此作为借口、挡箭牌,认为自己读不下去《围城》理所当然。然而事实上我认为原因一更为关键。原因二的掌握其实是对读完来说的“没有借口”。
“不喜欢”“不欣赏”可以,“看不懂”可能是另一回事。我猜测你不太熟悉民国时期使用的语言。我高一看《围城》,挺喜欢。小学的时候就读过一本辞海那么厚的《现代散文鉴赏辞典》,基本都是民国作家作品;又有一套现代名家作品集(郁达夫、许地山、萧红等,每人一本),反反复复看过许多遍。这些书一开始看的时候,也会觉得这人怎么这样说话啊……人没有生下来就有文化的,都是慢慢学的。说一个人有没有文化,本身就是个很无聊的判断。但是有一种人网上很常见。一边说自己“没文化”,一边又摆出高姿态说:那些东西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就差没说“说它们好的人恐怕也不懂,只是在装逼。”其实是心里发虚,期待其他人安慰“你不是没文化”,然后就可以心安理得地不学习。
并不是看不懂,而是不感兴趣。我之前也一直想提升自己的逼格总是认为多读点经典的文学作品,但是借了n多本,老舍啊贾平凹啊鲁迅啊都有,当然也有《围城》。但是发现自己读上几十页就读不下去了,做一件自己并不喜欢的事看一本自己并不喜欢的书实在痛苦,所以还是放过自己吧,看点自己感兴趣的你会收获更多。而且在书的开头作者一般先作个背景铺垫,读懂这本书的前提就是先要把背景看懂否则真的很难读下去~读懂的人想出来,读不懂的人想进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