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的著名思想家老子,后人对他有很高的评价。老子所著的五千余文的《道德经》更是流传至今,成为道家衍生哲学思想的重要启蒙。
老子的《道德经》阐述了自然规律,论述道和德与人之间的关系。后来,就连张陵张天师创办的道教都尊奉老子为鼻祖。甚至春秋的孔子都对老子有极高的评价。
在司马迁《史记》中,有这样的记载:老子曾经做过周王室管理藏书的史官,但后来他隐居不仕,骑上青牛西出函谷关后,再没有人知道他的踪迹。
老子为什么要远走他乡出关呢?
在历史资料记载中记录,老子西出函谷关,被关令尹喜强而著书,于是留下了流传千古的《道德经》。此后,他继续骑着青牛西行,有人说老子西出大散关,经流沙奔印度去了。
但是当时的老子是因为看到了连年征战,周王朝的实力越来越衰弱。当然也有人提出了老子对于西归“道”的假说。
有人说晚年的老子在甘肃临洮附近落脚,从此远离中原战乱和仕途,老子居此开始演习道家内丹,养生休息。得道后在临洮超然台“飞升”。
另一个原因就是古人都崇尚古学,春秋时期有人认为文化的正统、有道应该是周文王、武王时期的关外。去关外隐居是一种文化皈依。
在老子的哲学思想中,他试图建立一个囊括宇宙万物的理论;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应该遵循这样的理论。从“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
老子在周朝干图书馆长,早已功名利禄全看透,他动身远行离开,难道只是告老还乡吗?
按历史记载推测,老子出关前并不被朝堂认可。他的一些积极政见被误解和无视,大约让老子心灰意冷。周朝已经没落,腐败得让老子看不一下去了,既然为政兴国抱负无法实现,在烂泥潭中也没必要在呆下去了。老子终于下定决心,必须远离小人,保持独善其身情怀,也有说老子要到秦国去,难怪秦国后来崛起,原来有圣人坐镇。
按《道德经》来看,老子看透了一切,在大道的顿悟之下,一切皆为浮尘。他根本无意功名,就是孔子教书育人这套他都不感兴趣,只想无为无名终老一生。很幸运的是关令尹喜截住了他,留下了大作,为我们窥视大道打开一扇窗。
无为无不为的思想,让老子消失在茫茫人海中,历史上居然再找不到他归隐何处的确凿证据,这让老子后来的粉丝浮想万千,有人说他最后出关到了古印度,所谓老子化胡,那样算来是中华文明的最早的主动输出吧,一个出关的老子让我们心有所悟。
清朝末年,在敦煌莫高窟中,人们发现了最早的《老子化胡经》,虽然残缺,但依稀能看到早年老子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即使面对佛教的大举入唐,本土道教文化尝试用老子的道来化解一下外来文化,甚至要征服到源流……
作为火种点燃者,在中国待了百多年,够意思了。更重要的是。如果老子留下来,会造成什么?一个活着的神!(道德经五千个字,已经足以说明老子的智力已经到了何种高度,不要说两千年前,就是现在,他的智力也秒杀全人类)假设一下子,如果老子寿终正寝,他的道德经必然被束之高阁。因为老子不是人间帝王。如果老子死于非命,哪道家其他宗师会怎么想?到了这样的境界。就会知道,他不能作为一个神而存在,否则对凡人的压力太大了,不是好事。主动留白,是最好的做法。这也是为什么后来的道家高人,也大部分都是间接影响,极少直接显身人间?个人功名利禄事小,再续地天通事大啊。这也是真正道家高人从来不与道教接触的根源。真道人最多自称练气士或医者什么的,从不谈论鬼神精怪也极少自称道士。可道教又是道门在人间唯一的显化。所以,不支持不反对,任其自然。
因为老子需要去寻找更加高深的追求了,这些追求已经满足不了他了。既然能写出来《道德经》,那就说明里边已经包含了老子一辈子所有的思想了。道家思想应该追求的是精神和灵魂上的升华,既然现在的思想已经不能满足老子,那老子为什么不去外边的世界看看呢。
其实这和别的国家的学者来我国取经是一个道理,老子肯定相信这个世界上不仅仅就他一个人坚信着无为而治顺其自然,那肯定也有志同道合的人。到时候找到这些人就可以交流一下自己的经验,也可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这样老子也会吸取很多的外界的知识,更好的发扬道教思想。
老子为了道教真的付出了很多的,为了自己的人生理想,他一直在不断努力的学习研究,就是为了能够让人们更加理解道教,也是为了能够让道教发扬光大,让人们永远都记住。
这个书中已经回答了,下士闻道,大笑之。当时百家争鸣,老子意思是说,你们的话都很有道理,不然怎么能成一家之言呢?但你们讲的都是片面的道理,面对百家各自拥护者,他无疑是在和老虎讲道,这样是没用没力道也是很危险的,再有道家好像都是社会需要时出来,然后功成身退,也是受老子的影响,依道而行。写出来了,也不知道是谁写的,姓什么,功成不必在我,让后人自己去参。
老子出关西行的目的就是践行自己以弱胜强的理论!才有西安楼观太讲经说法!弱秦一并六国的伟大实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