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电车难题”要数伦理学领域最为知名的思想实验之一,其内容大致是:一个疯子把五个无辜的人绑在电车轨道上。一辆失控的电车朝他们驶来,并且片刻后就要碾压到他们。幸运的是,你可以拉一个拉杆,让电车开到另一条轨道上。但是还有一个问题,那个疯子在那另一条轨道上也绑了一个人。考虑以上状况,你应该拉拉杆吗? 电车难题用来批判伦理哲学中的主要理论,特别是功利主义。功利主义提出的观点是,大部分道德决策都是根据“为最多的人提供最大的利益”的原则做出的。从一个功利主义者的观点来看,明显的选择应该是拉拉杆,牺牲一个人拯救五个人。但是反对者认为,一旦拉了拉杆,你就做了一个不道德行为,因为你要为另一条轨道上单独的一个人的死负大部分责任。然而,其他人认为,你身处这种状况下就要求你要有所作为,你的不作为也是不道德的,因为毕竟五大于一,这是直观的。总之,不能圆满(不能让所有人都满意)完成此次道德行为,这就是重点所在。许多哲学家都用电车难题作为例子来表示现实生活中的状况有时强迫一个人违背他自己的道德准则,并且还存在着依道德无法评判的情况。更有甚者说,五个人这边有你的妻子,一个人那边是你的儿子,你还怎么选择?恐怕十分淡定的你也会万分纠结。当时下意识(抛弃逻辑思维)作出判断,做与不做以及如何做都不执著。人生总有矛盾时,总有不平事。因为世间事物都是对立统一体,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没有绝对的好与坏,善与恶。所以要善于放下,善于超越,不要纠结。武德沃斯曾经指出:假如实验人员能够指示我们怎么样才会思想清楚,以及怎么样才会把我们的问题解决得成功而迅速,那么,他对社会的贡献就是很大了。然而,实验人员在思维方面取得的成就还是不如其他相关学术领域做的好。但是在研究人员的这种尚待进一步探讨的实验中,有许多东西都是很值得注意的。无论是理论研究者还是实际工作者都应把思维实验所得到的结果当作一种重要参考。
历史上有很多关于“思维”的著名实验,或许你似曾相识,但真正换成自己来做,你又能搞定几个?你能写出多少“木”?现在请拿出一张白纸、一支笔,计时5分钟,尽可能多地写出带“木”的汉字。你能写出多少个?怎么知道一个人的想象力好不好?按照吉尔福特的分法,“思维”包括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两种,而发散思维好坏则决定了你的创造性如何。上面的“写木字”就是来自吉尔福特设计的思维发散生成测验分量表中的一题,通过流畅性的测量——单位时间内发散项目的数量——来衡量一个人创造性的高低。
创造性高的人,能在短时间内想出数量较多的项目(反应迅速而众多),放到上面的测试就是写出汉字越多的人流畅性越好。除了“流畅性”,发散思维的变通性、独特性也被共同作为衡量创造性高低的标准。所以只做一道题不能代表什么,脑袋空白的宝宝们不要灰心哈。
思想实验是指:使用想象力去进行的实验,所做的都是在现实中无法做到(或现实未做到)的实验。例如爱因斯坦有关相对运动的著名思想实验,又例如在爱因斯坦和英费尔德合著的科普读物《物理之演进》中,就有一个实验要求读者想像一个平滑,无摩擦力的地面及球体进行实验,但这在现实(或暂时)是做不到的。思想实验需求的是想象力,而不是感官。
爱因斯坦曾说:“理论的真理在你的心智中,不在你的眼睛里。”而在这其中。伽利略的实验大多数就是思想实验,历史已经证明他并没有从比萨斜塔上同时扔2个铁球来证明亚里士多德的错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