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环境不同了,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特色,就像汉朝的赋,唐朝的诗,宋朝的词,元代的曲等等。当今的诗词不如古代是非常正常的现象,就像唐宋的小说不如现在的小说一样。因为现代诗词已经不为大众所接受。
唐诗宋词在唐宋时期可不像现在是所谓的高雅艺术,而是通俗文学。最简单的例子,宋词宗师级人物柳永,长期混迹于青楼,所写的宋词都是青楼女子传唱。所以这不是什么上层人物的特有文化现象,所以说唐诗宋词和现在的流行音乐一样。那么现在的人是更愿意听流行音乐呢还是舞文弄墨吟诗作对呢?所以很明显,在没有传唱基础的前提下现在的诗词当然就没什么大家出现。
第二是写作人群少了,当年唐诗宋词可是科举的必考科目之一。唐朝科举的考试科目之一就是作诗,宋朝则换成了作词。所以在唐朝几乎所有的知识分子都在写诗,在宋朝所有人都在学习填词。创作的人多了,那么大师就多,传世之作也就多了。要是哪天国家在公务员考试中加入诗词科目那么现在的诗词写作水平就会提升。
而且现在人的文化生活丰富了,不想古代知识分子除了吟诗作对外没有其他的娱乐活动,也不是所有人都对诗词曲赋感兴趣。就像现在音乐很流行,但不是所有的人都会去作曲唱歌。所谓文为心声,时代不同了,人表达自身感受的形式也就不同了。
我认为这其中应该有很多方面的原因,第一,就是时代。想想唐诗宋词产生的时代,战乱,流离失所,死亡,流血……在那样的时代之下,有才华的人都想要进入官场报效祖国,可是谁知有的时候就仅仅因为自己说的一句话惹怒了皇上,马上就被罢免了,然后他们有感而发,便写出了那些流传千古的诗词,现在我们都处在和平的年代,大家都没有什么大事情,便不会有这样的感触了。
还有,就是人。从前,每一个朝代都会有一些文人墨客。他们每天不干别的事情,就是走南闯北,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没到一个地方就写下一个地方的诗词,专门用来赞赏这个地方的,现在我们出去旅游,除了自拍和被拍,我们还会写诗词吗?应该没人会写吧?还有以前一些人在离别的时候,也会写下一些赠别诗,这里面很多首都特别经典,而现在我们就算与人分别了,还可以在网上联络。
但是其实不管怎么样,从前的经典确实是难以被超越,我也超级开心,这些经典出自于我们国家的先祖,不管怎么样都好,他们留下来的东西,是值得被好好保存和认真品味的,既然超越不了,那么久慢慢品味,学习他们诗词之中蕴藏的精神,我们可以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我们也可以从现在开始创造出很多经典,以后也可以被后人赞颂,当然要足够优秀才可以的。
要回答这个问题,只看一看现在写古诗词的都是些什么人就知道了。
我在县城读高中的时候,有一天,在旧书摊上看到了一本杂志,书里全是些仿古的诗词。说它们是仿古的诗词,是因为这些诗词,穿着古诗的外衣,内里写的都是歌颂太平盛世的内容。这些内容,都是政治正确的口号。
不久后,我就在本县的电视台上看到了一条新闻同,随着镜头时的一些老态龙钟的退休干部滑屏幕布,画外音说他们是在切磋诗艺,屏幕上给了个特写,就是我曾经遇到的那本书。
这些诗能不能流传下去?我们只要看一看古诗词的黄金时代那些伟大的诗人所写的奉命之作作的命运,就知道了。我们现在几乎每个人都会背诵几首李白杜甫的诗歌,但你知晓几道他们的奉命之作呢?
连这些伟大的诗人写出的奉命之作也没有流传下来,现在那些还在古诗词里留恋的人,了和李白杜甫的诗才相比,又怎么呢?
一时有一时之文学,唐有诗,宋有词,元有曲,明清有小说。当一种文学样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想要超越,是不可能的了。所以只能另辟蹊径。现代的人明达不到从前人的高度,还想着去超越,是不是有点脑子不正常呢?
我们总结一下这个问题的答案:一、现在的人没有诗才;
二、文学样式的不断发展。
一,语言环境不同,古代是古汉语环境。与当代汉语白话差别过大。而诗词是基于文言写作
二,古代多为简短词汇。当代多为多音词汇。当代汉语是以日语当用汉字舶来词为基础的现代用语,与古代汉语音调读音区别很大。而且古诗词是为单音节词服务的
三,现代人过于浮躁。而且世殊时异。幼时没有传统汉语基础,长大后又不肯下功夫攻读典籍
四,现代人精神难以独立,被政治的标语口号束缚
五,时代久远,当代人对古诗词的误读过多。人们表面上感觉诗词的意蕴,实际上是诗云里雾里的环境造成的错觉、并未感受到真正的意蕴。
【蝶恋花……又下黄昏梅子雨】
(新韵,十二期)
又下黄昏梅子雨,雨带荷香,
弄旧新茶绿。
谁入疏帘听半句,江南软调吴侬语。
千万浓情风韵起,美遍汀洲,
美在春弦意。
最是深深六月季,锦罗身上烟舟里。
*舍不得吴侬软语,舍不得烟雨江南*
(赋词人,俞军/金色阳光)
五湖松下即吾家春秋水月照年华空山孤桐复轻弹悠悠长歌到天涯作者:张震。字:谦声。号:阁楼居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