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个人的学生时代,背诵一篇文言文总是一件很苦恼的事情。当你的语文老师让你背诵满口之乎者也的文言文时,你是否会怀疑中国古代的古人是怎样交流的?他们日常生活中也是这样子的说话吗?下面让我们来一起分析一下中国古人的之间的交流到底是怎样的。
其实文言文,只是我国古代文体的一种形式它并不代表着中国古人之间的互相交流。要知道在我国古代人民的文化程度普遍不是很高。许多帝王虽然为了在民间选拔有识之士大力而鼓励科举,但是他们更多的是希望民众是没有想法的。老子道家的治国篇里就有这样一句话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智,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所以在我国古代百姓中大多数是没有多高文化水平的,他们之间的交流当然也是像我们之间说话这个样子了但是不同人群之间他们的交流方式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
我们在讽刺某些人时总会说你这个人怎么这么会打官腔,这里所说的官腔也就是官府官员之间人们沟通之间的一种说话套路,官员之间的交流当然不会像普通平民百姓之间那样的谈话,他们往往爱把话说的内涵更加深一下让人心照不宣。而那些文人之间的谈话就往往爱附庸风雅了就像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所说一样文人之间的说话往往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他们在交流之间更爱引用古人的一些典故来说明自己的状况。
“之乎者也”只是书面语成份,在文言文中充当断句并表示各种语气的提示符号,相当于现代的标点符号,所以汉代以来的古人皆称之为“断句辞”、“绝语辞”“句绝辞”等。“之乎者也”在古代口语中并不存在,只有写文章时才用。所以清人李渔云:“千古好文章,只是说话,只多者也之乎数字耳。”他说的很明白,就是口语(说话)+者也之乎=好文章。至于文人、官场中人说的口语,是在全民口语的基础上,偶尔加上了书面语的成分,与真正的百姓口语是不同的。百姓的口语是世代口耳相传的,而“书面语”成份则是上学从书本上学到的。也因此,老百姓听不懂文人口中的之乎者也,就会讽刺他们迂腐,孔乙己可为代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