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疑冢”是防盗墓的最普通手段,也就是刻意隐藏墓址,或者虚虚实实设一大堆墓。古人也非常重视墓葬本身的防盗掘措施。最典型的,就是用石材来砌筑墓室,使得墓室无比坚固,外人无法“入侵”。为了防盗墓,古人还在墓葬的形制上动脑筋,设“陷阱”,诱使盗墓贼上当。最为典型的是“积沙墓”,这是因为沙子有流动性。在墓道和墓坑上方填埋沙子。一旦有盗墓贼盗挖墓道或墓坑,沙子就会自动将盗挖者掩埋起来,从而保护了墓葬安全。
用障眼法,也就是所谓的真假墓。相传曹操死后怕被人发掘坟墓,就在河北邯郸的临漳县、磁县漳河一带造了七十二个疑冢来迷惑盗墓贼。当然曹操的“七十二疑冢”只是传说,在现实的考古发掘中,也有类似的案例。曾经有考古学家在南京的幕府山挖了两个砖室墓。这两个墓距离很近,而且里面出土的文物,甚至随葬的买地券券文都几乎一样。经过分析,这两个墓葬一个是真墓,另一个则是用来迷惑人的假墓。
我们可以在《盗墓笔记》中见到不少墓主人设置的陷阱,虽然这是一本小说,但是大部分内并非凭空捏造,所以古代防盗墓的机关可以说是比较巧妙的。
比如说被大众熟知的机关,一般盗墓贼是根据风水星辰的位置来判断哪里有大墓,判断出墓主人的棺椁的具体位置再寻找合适的地方打盗洞,而许许多多的墓里面都有在这些位置上的机关,让盗墓贼们有去无回,而且这些机关靠着石头与木头启动,可以维持千百年。
另外也有流沙,墓主人同样根据盗墓贼可能进来的位置,在某处装满流沙,一旦被盗墓贼挖破,流沙也会迅速将这些贼人掩埋。
在小说中存在真假冢的情节,这并不是空穴来风,的确是有这样的先例,这些假的棺椁就是专门被盗墓者发现,再用一些办法取了他们的命,而真的棺椁到了他们死去也不知道藏在何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