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宝钗没得选择,除了宝玉没有人愿意娶她。薛宝钗嫁给贾宝玉,明面上看似是受委屈,实则是薛宝钗捡了一个大便宜,是贾宝玉这边吃亏了。
一、没有人愿意娶薛宝钗
薛宝钗是皇商之女,父亲很早就去世了,家里有母亲薛姨妈和哥哥薛蟠。如果薛蟠正干,能够撑起薛家门面,薛宝钗不愁嫁;可惜的是薛蟠是一个“呆霸王”,干啥啥不成的一号人,不给家里撑门面,相反天天拖累贾家王家。
试问谁会愿意娶一个没有父亲的女人,谁又愿意娶有一个败家子哥哥的女人呢?不管是现在还是古代薛宝钗这样类型的女人,在京城稍微有些地位有些条件的门户都是不愿意娶这样的女人。薛宝钗明明比贾宝玉大,除了到皇宫选秀之外,没有任何一户人家向薛姨妈提过亲。还有从查抄大观园后,薛宝钗离开了大观园之后也没有为自己的未来考虑,一直窝在家中。
薛姨妈和薛宝钗都是那种未雨绸缪之人,但凡薛宝钗有其他的选择,薛姨妈能不为自己的女儿考虑吗?薛宝钗能不为自己的未来考虑吗?薛宝钗之所以最后还愿意嫁给贾宝玉就是没得选择,她不嫁给贾宝玉只能是老死家中,要不然就是回老家找个普通人嫁了。
二、薛宝钗需要贾宝玉
薛宝钗不论是从个人方面还是家族方面她都离不开贾宝玉,她需要贾宝玉来庇佑自己的后半生,否则自己的后半会过得很惨很惨。
薛宝钗的病需要贾宝玉来医,薛宝钗吃的冷香丸是癞头和尚给的配方,并特别指出薛宝钗日后得嫁给一个戴玉之人方可救治。也就是说薛宝钗的病需要贾宝玉来医治,只有嫁给贾宝玉自己后半生就可以不用吃冷香丸。
薛家需要贾府来依靠,薛家是皇商,虽然不差钱,但是差权。京城有头有脸的门户是看不上薛家这样的皇商,薛家必须得依靠贾府来支撑最后的体面,毕竟有人有关系办事就方便多了。薛蟠这个不争气的更需要贾家官场关系来庇佑,否则日后再打死个人抢个丫鬟的没有人庇佑薛蟠了。
虽然贾府落败了,但是贾府的根基在哪里,只需要贾宝玉、贾兰这些后辈们好好表现,日后随时都有翻身的机会。
三、薛宝钗喜欢贾宝玉
薛宝钗其实早就把贾宝玉当作未来夫君了,如薛宝钗给贾宝玉绣肚兜、劝学考取功名、送药等等事件,都表现出了薛宝钗对贾宝玉的心思。
薛宝钗作为一名大家闺秀应该知道男女授受不亲,但是她却从来没有避讳,甚至一直都是薛宝钗主动找贾宝玉,一次又一次的劝学,一次又一次的唉声叹气,都是恨铁不成钢。作为表姐弟的关系本不应该多管,但是薛宝钗从始至终一直在多管,在插手宝玉的事情。
薛宝钗之所以多管插手,就是希望贾宝玉能够争气,能够为家族争光,日后自己也可以做一个有权有势的宝二奶奶,而不是一个徒有虚名的宝二奶奶。
在我看来薛宝钗在贾府败落后依然愿意嫁给贾宝玉,是因为她对贾宝玉有情。很多人在看《红楼梦》的时候,只觉得林黛玉和贾宝玉之间是爱情,认为薛宝钗和贾宝玉之间没有爱情。这种说法其实太片面了,薛宝钗其实也爱着贾宝玉。
在《红楼梦》第28回中,宝玉看到宝钗“雪白的酥臂”就不自觉的动了羡慕之心。再看看宝钗“脸若银盘,眼似水杏,唇不点而红”比林黛玉更有一番妩媚风流,当时宝玉就看呆了。而这种呆实际上就是心动的感觉,他不讨厌薛宝钗,甚至在心里觉得薛宝钗很美。虽然最后贾宝玉抛弃了薛宝钗,选择去当和尚,但是不能否认他曾对薛宝钗动过情。
而薛宝钗对于贾宝玉自然也是有情的,贾家处于危急时,明眼人都可以看出来,更何况是人精薛姨妈。薛姨妈自小生长在官宦之家,对于政治变动还是很敏感的。贾家屡屡被太监敲诈,经济情况已经到了入不敷出的地步。在这种环境下,薛姨妈又怎么甘心把疼爱的女儿嫁给贾宝玉?那不是把她往坑里推吗?但是最后薛姨妈还是同意薛宝钗嫁入贾府,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薛宝钗自己想嫁,薛姨妈才没能拦住。
由此可见薛宝钗对贾宝玉是有感情的,否则以她的心性,完全可以看到贾府败落后去寻找更好男子。她没有这么做就是因为她从心里喜欢着宝玉,愿意陪着他共患难。
贾府即使败落,薛宝钗仍旧嫁给宝玉,原因很现实、很辛酸、很可笑
Array
宝钗刚进贾府就已经15岁,及笄了,对,就是过生日那回。一般古代女子这个时候已经是有婚约的出嫁,没婚约的要开始有媒婆来说亲了。清朝有个秀女制度,符合的要落选才可以自行婚配。但清朝参选最大不超过17岁。虽然没具体写宝钗啥时候落的选,但到了黛玉死的时候差不多是17岁,宝玉大黛玉两岁,宝钗大宝玉一岁,就是20岁了。她已经属于“老姑娘”了,比宝玉高门大户的,或者世家的才貌仙郎,她没什么竞争力了,人家像笑话傅秋芳一样笑话她也未可知。比宝玉还差的,她就更看不上了。所以宝玉是个垫底之选,保底之选。
愿意低嫁,平嫁,应该不难,宝钗是非常优秀的,能诗能画,处世务实又圆滑,能掌家。但薛姨妈希望她高嫁拉一把兄弟,挽救败落的家族,贾母给她引见了不少高门大户,没用。最接近的只有贾宝玉了,虽然贾府也在败落途中,但爵位还在,宫中有贾妃,再加上王夫人全力支持,
贾府破败了也是没落的贵族,好歹还回光返照过。薛家一开始就没落了,才会投靠贾府。薛潘找的也是商女,名门贵族谁能看得上宝钗?贾府虽不是良配但是配薛家也算是绰绰有余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