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洞宾本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普通人物,而在民间长期流传中,却象雪球的滚动一般,故事愈来愈加丰富,成为一个箭垛式的传说人物。民间流传的吕洞宾传说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儒、道、佛三教交融。吕洞宾修习方术,得道成仙,这是道教出世思想。他成仙之后则要“度尽天下众生”,这又体现了儒家“兼济天下”的入世思想。而那长生于人世、乐于施舍的所作所为,又是佛教思想的反映。从吕洞宾传说中可看到山西民间信仰中三教文化融合的印迹。二是不断增加世俗化内容,如吕洞宾时常出现于酒楼、茶馆、饭铺等吃吃喝喝,走后留下仙迹。他放荡形骸,不拘小节,好酒能诗爱女色,所谓“酒色财气吕洞宾”,所谓“吕洞宾戏牡丹”(白牡丹为当时名妓),都为人们所熟知,这些世俗生活内容,使吕洞宾这位仙人更富有人情味,赢得了百姓喜爱。三是与文人传说相结合。吕洞宾修行出走之前的儒者经历,以及他饮酒、赋诗,追求山林的情趣,更适应了中下层文人口味。在故事流传过程中,附合了许多文人传说因素,使他同时成为失意知识分子的形象的神仙代表。吕洞宾传说的这些特点是在长期流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多种文化现象的积淀,使得这类传说的研究意义更为深远。
八仙之一吕洞宾乃酒色之徒,佯称深惜人间疾苦,救苦救难,下凡游玩去.得到凡间,化作卖药青年,摆卖于号称天下之药无所不备的万全堂药店前.洞宾有意戏弄店主,索求妙药数种,令店主哑口无言.店主人白翁女儿白牡丹出与交涉,二人一见钟情,却又互相戏弄.牡丹拜百草山黄龙真人为师,却不知黄龙实属妖道,专欺骗无知妇女以偿其欲.吕洞宾暗图救牡丹,但她生性刁蛮,不懂洞宾惜玉怜香之心.洞宾故意戏弄使其屈服,再施法术变出园林仙境,二人花前月下,酒酣舞热,最后缔结鸳鸯.吕洞宾自知久恋红尘,恐仙界不满,故暂与牡丹分离,相约十日后相会.蓝采和知吕洞宾之事,尽告众仙,铁拐李与何仙姑遂化成乞丐寻至白家,见牡丹果有仙缘,赐下隐身草以防不测.其时白翁促女拜见黄龙,黄龙果施暴行,幸而牡丹利用隐身草逃脱.黄龙率领一众恶徒追至白家,与吕洞宾相斗之下,黄龙应雷倒地,露出巨蛇原形.众仙驾云抵至,将黄龙押回天庭问罪.吕洞宾亦于此际返回仙洞,牡丹父女见状,始明白一切,并向天拜谢.改编自民间著名小说〈八仙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