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知鲁迅先生的朋友都知道,鲁迅小时候家里有过一场变故,这导致鲁迅家道中落,使其过早承担起了家庭的重担,也让他早早地了解到了人情势利,世间冷暖。追究起来,这场变故的起因就是鲁迅的祖父周福清在光绪十九年在浙江乡试中的贿赂舞弊行为。
(鲁迅祖父周福清)
光绪十九年(公历1893年),周福清在家为母丁忧,当得知本年浙江乡试的主考官是自己的故交同年殷如璋时,周福清打起了算盘,要为自己的亲生儿子周用吉(即鲁迅父)和几个亲友子弟疏通关节,这样既能保证仕途,还可以收取亲友的好处费。打定主意后,周福清写好书信,命仆人陶阿顺前往拜见。随后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仆人递交信函时,殷主考官正与副主考谈话,遂将信函放置一旁,并未理会;陶阿顺未得回复,忙于催促,高喊既然已经收了银票,为何不给回复。殷当众打开信函后,自证清白,事情遂完全暴露。
(鲁迅父亲周用吉)
周福清得知事情暴露后,不久即返回绍兴家中,后来又因担惊受怕而主动投案自首。凡涉及到本次舞弊案的相关人员,皆被收押。科举取士涉及到国家用人大权,清朝一贯从严究办。不久刑部即拟定判罚,鉴于周福清贿赂未遂,“较之已成未中者,情节稍有区别,应于斩罪上量予末减,拟以杖一百,流三千里”判处。而光绪并不满意于这一判决,统治者从对社会造成的恶劣影响方面考虑,认为“科场舞弊例禁綦严,该革员辄敢遣递信函,求通关节,虽与交通贿买已成者有间,未便遽予减等。周福清著改为斩监侯,秋后处决,以严法纪而儆效尤”。圣谕以下:死刑,缓期执行!
(鲁迅)
1893年的报纸媒体已经比较发达,《申报》对于此案皆由详细报道,并对周福清表示过一定同情,1894年秋审周福清因慈禧六十大寿,施行大赦而被列入缓决类,继续收押,最后于1895年改判为长期关押,终于保得性命无虞。直至光绪二十八年(1902),予以宽免,周福清获准释放。而鲁迅的父亲在被革去秀才身份后,忧郁悲愤之下,已于1896年过世。家道中落,一蹶不振,此后的叙述则是鲁迅辛酸的成长史了。
古时候科场舞弊案还蛮多的,鲁迅祖父这一次显然是被猪队友坑了。
鲁迅的爷爷周福清听说乡试主考官是自己的好友,还在老家丁忧的他马上坐不住了,想着既然是熟人,我跑跑疏通一下,既能让自己儿子亲戚中举又能从中赚点银子。
于是就派了一个仆人去送信了。
这个仆人到了以后把信递上,正好赶上主考官和别人说话呢,仆人等了等不耐烦了,于是大声说你收了人家的银票,到底什么意思,你也说句话呀。
你看这个仆人就特别不会办事了,就算人家主考官有意要收你家银子,你这样当着这么多人说话,他有心也没胆了呀。
主考官是个机灵人,当下就打开信封,摆脱自己嫌疑了。
后来鲁迅爷爷就没好果子吃了,本来定的是流放罪,可是朝廷觉得得杀鸡儆猴呀,不然都胡搞怎么办,这次是遇到笨贼了,赶不巧哪次就遇见聪明的呢,于是就要死缓。
虽然最后也没死成,但是家道中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