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有许多医生没有的东西,我们称之为境界,比如医德、无私、与患者之间的情感,以及和当代西医话语体系截然不同的独特理念等,它是中医真正的精神所在,非常重要。这种精神,源于中医大家施今墨先生在墨家学说中继承的兼爱之道,非常了不起。
我对墨子的评价也非常高。他的兼爱等思想在先秦时期就出现了,比基督教“博爱”之说早好几百年,只是它没有宗教化而已。不过,能宗教化的东西,或许不是墨家最好的东西。正是因为没有宗教化,墨家才没有西方那种宗教化的陋习,它更重言行。如果现在的中医都有这个东西,中医行业的发展,就很可能会出现另一种格局。但非常遗憾的是,目前的情况刚好相反,所以,中医行业才会一天一天萎缩。
我看过中医界的好多理论,发现很多有名的中医专家,仍然停留在形而下的层面,没有上升至道的层面。这是很遗憾的。因为,他没有把一种能构成文化的理论输送出去,让别人一看就知道他在追求什么东西。在这一点上,你父亲就做得很好,他已经把术上升至道的层面,达到了一种人与癌和谐共处的境界。这是一个巨大的贡献。很多中医都做不到这一点。
中医有几千年的历史,说明这种文化有长久留存的价值,但任何东西发展的时间久了,若是不能时时反省,就会出现一些弊病。再好的宝珠,一旦铺满尘埃、污垢,也是发不出光的,要想让它发出耀眼的光芒,你必须先把它擦干净。所以,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如果用以前的世界观和哲学,来诠释现在的中医,就有些不够了。
现在的很多中医,都在向西医的价值评判标准靠拢,尽量迎合西医,不能形成自己在文化上的一套话语体系。实际上,中医跟西医不一样,它有一种功能性的东西,比如经络。解剖时,你根本看不到经络,但它确实存在,依托经络学说来治病,也确实能起作用。但西医注重病理性,它属于西方科学的一部分,它非常强大。西医对功能性的东西感到很陌生,甚至不能理解。那么,它——包括相信它的人——就有可能不信中医,觉得它不科学。所以,中医迎合西医是毫无意义的。我们必须把自己的东西研究透,建立一种强大的文化体系,建立一套能让世界认可的、普世化的理念。如果它贯穿了一种能让每个民族都接受的文化、精神——类似于基督教那种博爱的理念——它就会走向世界,与西医实现平等的对话。
但是,现在的很多中医都做不到这一点。直到今天,中医行业很少出现划时代的大师,无法超越《黄帝内经》、《伤寒论》、《本草纲目》等经典的境界,甚至一直达不到那样的境界。因为很多人并不知道,中医大师也应该是文化大师,而不仅仅是医学上的大师。就是说,除了精通医术之外,他还必须是一个文化的集大成者,本身就有很高的文化含金量。因此,他不但要钻研医术,还要从中国文化中汲取营养。简言之,他不仅要重“术”,还应该重“道”。
气血瘀滞为疾,湿寒燥热为病。疾者速,病者缓。 元气论本: 万物因气而生,气乱则病,气衰则老,气尽则灭。 气为先天之本,谓之生气。风为气之始,化生阴阳,运四时而行,谓之活气。 万物乘呼吸之道而存,顺时而生,应季而长。先天生气者名曰正,为万物~生之欲望,藏于心,显于性。 后天活气名曰邪,为万物~存之根本,藏于心,行于肺。 故心为人~生化之本。化生阴阳,运行四气~肺金,肾水,肝木,脾胃土。 阴阳者人之血气,故气为血帅,引血而行,血为气母,蕴而生气。 阴阳合者五气相循~水火既济。 阴阳失和五气俱乱~火水未济。 湿热燥寒之毒久积脏腑成病,气血瘀滞成疾,正不胜邪,邪者为风之乱。 人迎风变化,故湿寒燥热之毒皆要避过。 故以后天扶正,调和阴阳,使三花归顺五气相循。 三花者谓之精,气,神。 精者属水,藏于肾,表七情。 气者属火,藏于心,表六欲。 神者属木,藏于肝,表衰旺。 故去除疾病~扶正,驱邪,补肾,强肝。 扶正者~行气活血通经络。 驱邪者~散湿寒燥热之毒。 补肾者~续命延生养精神。 强肝者~驻颜排毒显精神。
中医是一种文化,是一种植根中华民族集大成的文化。当然对于外国人和汉奸鬼子当然不屑一顾,不知卫生部可否认同我的观点?我再问一句,卫生部立法是否考虑到民间中医?我认为卫生部立的法不是良法,违背了宪法精神。1剥夺公民自学成才的权利;2剥夺民间中医劳动就业的权利;3医药分家,剥夺了中医的创新发展的权利;4医保公有,剥夺了私营医疗公平竞争的权利;5公有医院独大,垄断医疗市场;6公立医院奇高的药费,却是非营利机构,而个体诊所却是营利机构,真是莫大的讽刺!
中文是我国劳动人民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发展自然的一种文化﹥有了中文浯言文化人们更加发展了社会>中医是人们在对疾病斗争中探索出的治病防病的手段﹥后学者们不懂中文你也学不了中医﹥前十几年国家各大院校扩招﹥为了私利挣钱﹥一些高考二百多分的学生上不了大学却自费上了医学>国之悲哀>民之灾也
中医是一种文化,由思辨而来。是人对自身及自然界观察发现的结果,文化不也是是因传统而生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