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研究表明,一个入侵成功的外来种一般要经历存活、定居(establishment)和繁衍等几个阶段。 外来入侵种与土著种的竞争,在资源有限时,因对其有共同需要而引起个体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导致被研究个体的存活力、生长和繁殖的降低。 由于外来种的“入侵”所导致的生态学上的后果,以及人们根据这些后果对“invasion”一词的译语大致有以下几种:
1、 竞争、占据土著种生态位:外来种在其入侵的环境中表现出很强的生活力和成功入侵主要归因于更适合环境条件和对天然植食性天敌的逃避。 所以,有的词典中也有将“invasion”译成“侵入、侵占(指动、植物移植其他地区的大量生长)”, 不过也有译成“侵位”的。
2、 外来入侵种的化感作用:决定一个外来种成功入侵一个生态系统的因素有很多个,其中外来种在其入侵过程中向环境释放的化感物质是导致它入侵成功的一个重要方面。外来种侵入生态系统后,不断向环境中释放化感物质,抑制邻近植物的生长,而自身获得更多的阳光、营养、水分和空间,因此外来种在生态系统中形成单一优势种,减少了当地生物多样性,生境多样性也有所减少,对环境造成很大的威胁。 这种现象又很有点象生物袭击,所以有的词典中将其“invasion”一词译成“侵袭”。
因为不同物种间具有生殖隔离现象。
生殖隔离:不同种群的个体间不能交配或交配不育或不能产下有繁殖能力的后代,导致种群间不能发生基因交流。
目前除了物种栖息地的丧失之外,外来物种的危害,也即是被人们称之为“生物入侵”是导致世界生物多样性的丧失的最能引起关注的事情。英文“biological invasion”,也有缩写成“bio-invasion”,在国内一般被翻译成“生物入侵”,是指生物离开其原生地,由原来生存地(国家、地区、生态系统等),经过自然(气流、风暴和海流等)或人为的途径传播到另外的一个环境中,损害入侵地的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农林牧与渔业的生产以及人类的健康,而造成经济损失和生态灾难的过程。而对于“Alien invasive species”一词,国内一些文献纷纷译为“外来入侵物种”,对这一译法,笔者经过考证,持有保留意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