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如何评价这种问题,我实在是非常讨厌,所以我只说几个事实好了。
1.董桥很早就在大陆三联出版《这一代的事》等散文集,彼时国内图书市场还不像今天这样垃圾充斥,而且大陆引进港台作家的作品也非常谨慎。《文字是肉做的》貌似是文汇出版,《英华沉浮录》印象里是辽宁教育出版,十小册,每册都有副标题。辽宁教育看上去不如前两个出版社牛逼,但他们在那个时候的出版格调还是不错的,俞晓群掌舵。
2.香港的董桥作品是牛津出版的,林道群是牛津社长。
3.最近三年,我每年去香港书展,都碰到在牛津出版社收全套董桥的大陆爱书人。注意,每年书展我都去好几天的。
4.牛津的版本,连封面带内容一起被海豚引进。当然,这本身是有渊源的,因为俞到了海豚。海豚简装,第一辑五册,董桥是其中一本,另外四个是张大春余英时林行止黄裳。
毛姆是个非常聪明的作家。非常,聪明。写东西好的人其实不一定聪明。他是真聪明。
他是个非常认真的读者。比起其他毒舌,他读的书多到逆天。而且他还很八卦,看看他写的司汤达评传和福楼拜评传好了。他对作者心理的把握极高明。
也只有他敢说巴尔扎克、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们的文笔不好,但“伟大作家需要的不只是文笔,而是激情和叙述欲”。
他距离不朽,其实缺一点激情。他太聪明了,简直聪明到缺一点鲁莽。所以历史很难把他归类到托尔斯泰们中间去,但他估计也不在乎这个。
到了20世纪,他还在写19世纪式的小说。但他写得确实好。那些"我有个朋友"式小说,莫泊桑就写得很好,但毛姆写得不下于前者。
做个对比,董桥先生也喜欢“我有个朋友”。看看他和毛姆写的,就明白毛姆写得多好了。
董桥大部分文章都是小品散文,没有长篇大论,没有大景铺陈,更多的是旧时的明月,浅浅的絮语,散淡中有那么点小情趣。他说过好文章要简练要好读,用字用词务必凝炼,我们现在很多作者的文章满篇赘语,几大页几大页都说不好道不清一件事情,字数凑得多而已。如他自己所言,他是一个旧派人,做的也是旧派事。所以大部分的文章写的是他集藏书籍、字画、文玩的故事,还有偶尔穿插其间的名人掌故和奇闻轶事,读来确实好读有趣轻松淡雅。读董桥,读出这一点小情趣就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