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抵伟大的思想家都是孤独的。孔子似乎总是受到人们的质疑和不理解。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如此,在现代也是如此。
孔子生活在春秋末年,当时天下处于动乱边缘,孔子所在的鲁国更是发生内乱,政局不稳。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孔子忧心于价值体系的崩坏,提出他的为政思想,即“仁政”学说。
可惜这一思想没有得到君王的理解和重视。在鲁国是如此,后来到了齐国,也是如此。实际上,对于当时的君主们而言,武力称霸才是他们的理想。
仕途不得志的孔子并没有放弃自己所主张的理论学说。相反,他以一种坚韧的毅力开始了著书立说和开创私学,终获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直到汉武帝时期,天下一统,趋于太平,出于统治的需要,君王又重新重用起孔子的学说。随着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一推出,孔子及其儒家学说变成了千百年来封建统治的政治纲领。
从不被重视到一家独尊,孔子都是被误解的,都是被当权者出于政治的目的或弃之或取用。极少有人能够真正懂得孔子,懂得儒学。
就这样,孔子被政治所利用,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做君主的用儒家学说统御臣子,做臣子的用儒家学说治理百姓,做父亲的用儒家学说管理家庭。所有这些,都是出于控制的需要。两千年来,这样一套所谓的“儒学”在中国人的思想里根深蒂固。
到了现代,随着思想的解放和发展,人们更多的重视个人发展和人权自由,于是也就对孔子提出了诸多质疑,认为他所提出的思想禁锢了个体。
但我们必须看到,孔子的核心思想始终是一个“仁”字。《论语》中的许多言论也是他在具体情况下说出的。后来的统治者断章取义为己所用,将儒家思想变成了一套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思想。我们应该质疑的是封建思想,是利用这些思想学说来实行控制的人,而不是孔子。
因为孔孟之道,并非强国之道!
自古以来能富国强兵的牛逼人物,大多出自法家,以法治国,才能富国强兵!代表人物:商鞅,王猛。法家核心是任人唯贤,唯才是举,论功行赏,赏罚分明,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提倡的是一个公平公正,底层人也可以靠功勋迅速提升地位,可以极大地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见效快,收益大。
儒家,说实话,它的目的不是富国强兵,而是帮助统治阶级维护统治,求的是一个安稳,所以它专注于给老百姓洗脑,用礼教约束百姓,麻痹百姓,奴役百姓。打天下的时候,追求的是克敌制胜,都知道重用法家;等到得了天下,就希望老百姓都老老实实地,安安稳稳过日子就好,千万别折腾,儒家就顺应呼声,粉墨登场了。
历史证明:儒家追求的“安稳”,会严重抑制人民的主观能动性,没有百家争鸣,哪来新思想?千篇一律,就像“地心说”占据主导地位时,谁敢提出“日心说”,就是死罪,要被活活烧死!提倡愚民政策,取消激励政策,不知有多少能人异士,被扼杀在摇篮里,连开眼看世界都做不到,就算有能人异士出现,也被当成异端分子打杀了。
儒家的封建礼教,有点温水煮青蛙的感觉,自以为天下太平了,就只需要帮助统治阶级维护统治就好,其实不然,竞争永远存在!你不提倡公平公正,只讲究门阀世家,会抑制百姓的创造力,长此以往,百姓大多变得麻木不仁,这样的确易于统治,但是国家的实力会越来越落后,就会挨打,甚至亡国!
所以孔孟之道,实为亡国之道
因为一直以来,对于孔子,对于儒家,对于《论语》都充满了各种各种的曲解和误解。
要说孔子,要扯得远一点,远到尧舜。
尧传舜的时候,对舜说:“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
同时传下来的还有“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的十六字心法。
后来文王很厉害,对道感知灵敏,得到道统,因时局原因,作了《周易》。传传传,传到了周公,周公同样对道很灵敏,于是依照天理制定了《周礼》,礼通理,天理也,周礼的每一条都符合道的运行。
但是周朝后来气数衰弱,无人识得真学问。到孔子,孔子生于鲁国,鲁国正是周公封地,故而有幸最大限度接触周礼。凭借着天生对道的敏锐,他知道周礼符合天道,于是十五志于学,一心想要恢复周礼,想要发扬中华的道统心法。
但是孔子“无位”,时局不允许,只得素患难而行患难的道,周游列国,安其所能行之事。但是时局太弱,道难行,只得退而求其次,发愤著书传其正统道学。
传到孟子,道失传。
孔子是自尧舜之后将真理阐述最明最全之人,是中华正统学问大厦的建筑者,是将上古以来,自尧舜以来的正统学问归纳的最完整的人。
而那些质疑孔子的人,不过是不懂还要卖弄,靠着辱没自己的老祖宗来装逼。
可知,孔子,一个屹立人类文明史数千年的人物,又岂是
那些人所认为的那般尔尔。
我年轻时也是很讨厌孔夫子,但随着年龄增长,你的观念会越来越觉得当时还是太浅了,因为在同一时代并不是全球只出现了一个孔子,中东就出现了耶稣和后来的穆罕默德,这三位可说是影响东亚,中亚与欧洲的圣人了,欧洲信仰耶稣,可以说是一千年的黑暗中世纪,但它宣化的人之爱确实比欧洲野蛮巫教要先进,看看俄罗斯的电影中巫教竞然用童女献祭的方式侍神,就明白为啥基督教会在欧洲推行,同样的中亚部落间的血仇复仇,互相攻击,而绿教提倡的人人平等,互帮互助的思想也正是当时广大底层人民希望的。孔子的时代是战国,人民因为战争水深火热,而孔子提倡统治要以仁爱,以礼仪规定人的行为。这在当时都是很先进的,西方能近代快速发展是因为改革,当犹太人还认为只有犹太人才能侍神时,耶稣就说人人都能侍神,才将教传入欧洲。新教改革才将欧洲推进现代文明,而中国的改革才能近几年强大,而那个无法改革的绿教现在一锅粥大家也看到了,所以不必反对孔子,那个时代就出现那个思想,要想在封建社会初期就出现马克思的社会思想是很难的,而文明只是不断被后人创造的,嘲讽孔子就象嘲讽祖宗吃粗粮穿粗布,何不吃肉糜一样无知。
因为时代的差异性,每个时代的差异是非常大的,孔子生活在封建时代,他的思想都源于那个所处的环境,孔子在那个时代可能说的是真理,但是摆在现代就未必,就像一个螺丝帽如果放在螺丝上是有用的,但是放在飞机上可能就物极必反,这是同样的道理。
我们不否认孔子的才智,他的确才智过人,有一些话在现世也是有用的,但是那个时代作用下产生的一些产物如果真的不适合我们这个时代,我们干脆就去其糟粕,对于文化正确的态度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我们产生的思想都是环境造成的,这个思想可能换一个环境就不适合了。
就像在古时候认为三纲五常是必须遵守的,而如今我们把这种观念剔除了,这个观念在那个时代是帮助专权者统治的一个工具,而在如今确实限制人权的一个思想,我不敢说这个思想正确与否,我只能说这是一种时代进步下的影响。
因为没多少人能翻译出孔子留下的话语,古时候君王为了利于统治,刻意曲解过其中意思,老百姓不懂,慢慢的只能盲从。而现代社会对中华文化了解少之又少,有少数看懂论语的(比如于丹),也只是懂一部分,论语是可以随时代改变的,这也是孔子为什么会述而(天)不作,但套入现代社会应该如何去执行,就算国学大师也没几个能懂(比如于丹)。再者,论语是一种求生的思维方式,他没有过多的使用方法(因为它要随时代改变,不能固化,只能扫盲),比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告诉你格局的,君王有君王的道(或领导者),臣子有臣子的道(被领导者),父父还有父母的意思,有妻有子方为父(为父母则兼具内外,有子女则兼具长幼),皆有其对应的言行之道。而这些道理如何做,孔子没说,他只说,你看看天地(或父母,或前人)是怎么做的,你顺着它去学习就好了,所以圣人都告诉我们,人要顺其自然(如风筝顺势,直上九天,而非听其自然,无风无为,风不在,我们仍可奔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