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佛教偈语是很高妙的,但是我们从原文意思来看,是指导修佛者开悟的途径。《坛经》是佛教在中国留存并发扬光大的支流“禅宗”的宝典。随着经文的流传,国人在世俗影响下对原句进行了修改,将顽冥不灵的执着偏修者“愚人”换成了普罗大众的“凡人”,
让这句佛教用语超出了佛教本身的范畴,成为社会俗语,为更多人所熟悉。佛教脱离人世间痛苦的方法就是跳出轮回,手段是修,结果是悟,化身是佛。而原始佛教中,佛其实就是开悟的智者——一个想通了的人而已。通过自身的哲学思考,想清楚了世间万物皆空,从而得证大道,成为一个明心见性的人。
明的是自己的心,见的是自己本身所具有的的佛性。在俗人眼中,利益是追求的目标,而带着这种想法去学佛,其目的也很明确——我就是要成佛跳出六道轮回之苦——这也是佛教迅速吸纳信众的一种说辞。而在修为高深的佛教大家眼中,这种带目的的修行其实和世间所有为了利益而进行交换的庸众所为是一样的,
不过是通过虔诚膜拜和各种功课来换取自己的解脱,并不是真正意义精神上的开悟,甚至可能会因为欲望过于强烈而走火入魔。行善与作恶,就在于一念之间。你的发心不同,决定了你的行为,决定了是否有佛教中的功德。“种福田,得福报”,但是你如果是为了得福报而去种福田,那就错了。
人大贬,气大伤!
不大不气、一路畅!
何为多?何为少?
懂的使用、才是宝!
远赌博,少酒肉!
节约时间、做奉献!
风里过,雨里走!
家庭搀扶、最安祥!
人生顺,家庭和!
戒杀吃素,病躲过!
不盲过,不盲从!
慧行随行,道走成!
夫妻道,夫妇随!
家庭国家,乐伴随!
这两句话是强调心的重要性,自心迷就是凡,自心悟就是佛。但是不可偏激,要知道心佛不二,自佛他佛亦不二,求他佛加持,亦注重修正自心才是正确的。比如念佛求生极乐世界,亦需要积德行善,清净自心。
在佛面前求不了利,在天地面前求不了利,都只是平安。凡事求利得利者那不是佛和天地,纯粹是魔。魔给了你利,魔也能毁了你的利,只有佛天地给你的安康,才是福。
圣人求一个明亮的心,凡人是带着追求利益的目标和想法去学佛的,发心不同,决定了行为,决定了是否有佛教中的功德。
佛乃圣心所归,圣人真佛子也,为佛所現故无所谓求。
凡人妄心成就,凡夫妄心作佛,凡不求佛度何以自度。
南无阿弥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