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来看,语言都是一个民族最为重要的符号和标志,也是其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现在世界的国家划分,很多时候也是以语言和民族来划分的,而且从我国古代历史来看,很多强悍的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如入主中原的蒙古人和满族人。到现在蒙古语还是十分的鼎盛,但是满语就不同了,全国几千万满族人,但是会说满语的现在已经寥寥无几了,只有几个老人能说了。那么为何会如此呢?
满清统治300年,为何没有推广满语,反而还使得满语逐步消失呢?其实从历史来看,满清入主中原是充分接收了古代入住中原民族被同化和融合的经验教训的,因此才在入主中原的时候,搞了“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不惜以屠杀来推行满族的发饰衣冠,可以说是很想同化整个汉族的。
而且在王朝初期,满清的统治者也在强化和推广满语,当时皇帝上朝,以及公文写作最开始那都是满文来传达,这也早期使得一些汉族官僚反而还要去主动学习满语。可以说,这个时候的满语是在加强的。但是,满语有很多的缺陷,比如说问题很多,毕竟努尔哈赤创立才几十年,而且学习起来很费劲,所以推广遇到了问题。
最为严重的是,随着满清统治的稳固,汉文化的精髓逐步被高层统治者接受,从康熙开始,满清上层就开始学习汉文化。这一学不得了,根本停不下来,因为汉语和满语那根本不是一个等量级啊。而且汉语那是几千年的文化沉淀,有着丰富的内涵,因此,在满清高层逐步意识到汉语的好处。
虽然满语皇帝很重视,因为这是满族之根本,但是皇帝重视没用啊,满清的贵族士大夫们根本不学了。到了乾隆时代,这位皇帝纯粹就是一个汉文化迷,对汉族文化到了痴迷的程度。从其一生喜好收藏古代的文物古迹,还有一生写了2万多首诗词就可以发现。于是,上行下效,学满语的人就更少了。
据统计到了光绪时代,全国能说满语的人就只剩下3万人了。到了宣统时代,溥仪作为皇帝,只会一个满语单词,那就是“伊立”,也就是起来,平身的意思。这还是一些满族老臣跪下请安,不得不说的一句话。如果不是这样,估计溥仪压根就不知道满语。连皇帝都如此,更别说满族的百姓了。
到了现在,能说满语的也就是位于齐齐哈尔一个叫三家子屯的地方,这里是满族集聚地,但是能说满语的也就是几个满族的老大爷了。所以啊,再过段时间,这些老先生不在了,估计满语就彻底成为古籍里面的文字了,没人会读也没人会说了。
换一个视角纵观古今?发出自己的声音?写历史我们是认真的???更多精彩请关注[农夫播报]
如果推广了满语,那不得了,我们现在就都是大和民族了。
自己都忘了自己都忘了自己都忘了自己都忘了自己都忘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