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一生,
希望恢复周礼,推行礼乐,
使人心向善,天下自然太平。
那其实按照现在的理解,
如果人人都守法,一样可以天下太平啊?
那为什么孔子还是希望恢复周礼,推行礼乐,
进而使人心向善而天下太平呢?
这里面是不是有什么特殊的原因呢?原因很简单。
孔子《系辞》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继之者善也“”,这是什么意思?
真正的向善,其实就是学习阴阳之道,
继承阴阳之道,发扬阴阳之道,
使人人阴阳之道大成,则最后成其性也。
此性,即天命之谓性的天命之性;
此性,即是明心见性的性体也。
由此可知,孔子推行礼乐,使人心向善,
其实是期望人人见性,期望人人得道。
由此可知,孔子其用心何等之高,其用意何等之远!
由此可知,孔子又岂是所谓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庸俗小人?
孔子的人人向善,是人人都按等级尊卑,贵贱有序,一级服从一级。比如太监有自己的级,女人有自己的级,在孔子眼里天下不能乱级,这样天下才能太平。但是有个问题:如果说皇帝是最正确,最有魅力的人,就会造成人人争当,力争上遊。这样反而天下大乱。战国时期六国,孔子去遊说,结果都被秦国灭了,也是自己灭了自己。老子去秦国,几百年后秦国出现了商鞅变法,走上了国富民强之路,统一了天下。说明办法如果不对,其结果也是适得其反。
孔子一心要建立的是一和谐有序的国家,这就必须要培养教化出大批有高素质的百姓与官员,所以提倡个人修身养性,但这只是从思想上进行教育,效果不见得很好,而礼仪文化恰恰能从行为上来规范人们的日常行为,与修身相得益彰,这就是儒家为何大力提倡礼仪文化,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正因儒家和各朝政府的大力推广,礼仪文化植根于各个家庭,成了各个家庭及个人的行为规范,成了中国人的传统文化。
‘礼‘’和‘’乐’都是规范次序,比如西周的编钟,每个钟代表一个音符,各就各位,各司其职,好的音乐是和谐的,人与人,人与自然都需和谐相处。社会都需要规矩次序,现代叫道德规范,法律。同时通过‘乐’,人与人,人与自然的感悟,提高人们的素质素养,‘乐‘’也是‘快乐’。西周的‘礼乐’文化把华夏带入礼仪之邦。幸福的乐土。
因为孔子在投机取巧,周礼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被历史的车轮碾的破碎不堪,老子、墨子、法家等众人都在破而后立以创建新的制度来开创新局面,唯独孔子妄图以开历史倒车愚弄世人的方式为自己的主子谋求最大的利益,以周礼为根基的天下太平不过是表面上的,其实是周天子以等级制度压迫众生的合理的幌子而已。
孔子为吗要恢复周礼呢?首先肯定一点周朝礼仪制度不一样,在孔子眼里是非常崇拜赞赏,从孔子思想晚上做梦都梦见周公这样在世上圣人与人无与伦比圣人存在,周朝是不是像孔子所宣传那样美好,我们一概而不知,如果周朝达到人世共受,天享是一家美好社会,孔子提出恢复周礼推行礼乐也不是不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