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六十二岁,岁暮,万山积雪,严寒彻骨,师独居茅棚,身心清快。一日,师煮芋头,趺坐待熟,不觉却入定境。次年新春,邻茅复成和尚来贺年,见师茅外虎迹遍满、无人足迹,已甚异之,入茅视之,师乃入定。复成和尚遂用引磬替师开静,师一睁开禅眼,看是同参复成,就问:“你来什么?”同参复成答:“我来贺年。”师笑说:“我们方外人,有什么贺年?”复成问:“你吃饭吗?”师答:“尚未。”师说着欲举手拿芋,但手一时麻痹无力,欲举无能。复成和尚查视锅里芋头,霉高寸许,问师入定许久。师屈指一算,已是十八天。复成和尚一面替师按摩手脚,一面对师贺道:“可喜可贺,可为人天眼目。”师答:“这是一点少经验而已,那可说是入定。”
有谁能说一下成佛干什么或者说想干什么、能干什么吗?有谁成了吗?👎避世!
禅定大体可以分两种情况。一种是人在定中,对周边一切了了分明,另一种是周边的事不知,进入到自心变现的境界中,无论哪一种都需要真功夫,值得赞叹
摘自【南怀瑾选集】
问:虚老早年,曾有多次入定经过。人人皆说参禅修道,必须先要得定,此事之意旨如何?
答:佛法所言,戒、定、慧三学,为学佛必修之加行,唯在定学而言(梵言三摩地,或三摩钵底,中文简称三昧),大小乘及显密各经所载,有百千三昧。
不知所说参禅者,应是何种定境?
即以虚老或明末憨山大师年谱所载,皆曾先后于五台或终南山入定,但其本身亦未明言是何种定境。
又如数十年前,由福建到台湾之广钦法师,亦曾于闽山等处绝粒入定。
我曾当面问其定境如何?彼亦自不知所云。但一般学人,则认为无妄想即可得定,殊不尽合佛法玄旨。况且,无妄想与无想定之界限,又作何说?
无想定犹为色界外道之顶高境界,而一般所说之无妄想,究竟意何所指?
妄想本身即是虚妄,故称妄想。如无妄想而曰入定,则凡人熟睡而大睡时,亦当应是定境乎?
可惜世人都不注意实修禅门入手之正定之学,如南北朝初期之僧稠禅师,专修禅定之法,及竺法护所译禅经与佛陀跋陀罗尊者所传之《达摩禅经》,并且忽略达摩祖师所授之“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之初基。
宋徽宗曾颂入定七百年之慧持禅师诗曰:“七百年前老古锥,定中消息许谁知。争如只履西归去,生死徒劳木作皮。”“有情身不是无情,彼此人人定里身。会得菩提本无树,何须辛苦问卢能。”真可借此一参也。如问虚老之定境如何?
可惜随侍虚老左右诸上人,皆未当面参问,如我小子,则又何知。”
大师困了
有人问成佛是什么?简单说下,佛的意思是觉悟的意思,成佛其实就是做一个觉悟的人。那么觉悟又是什么呢?觉悟就是找到真实,远离虚幻。那什么是真实呢,永恒不变不坏的是真实,那什么永恒不变不坏呢?这个不变不坏如如不动的东西是什么呢?佛教称为真如,道教称为道,基督教称天国,伊斯兰教称真主。那这个东西道底是什么呢?平常人最能接触到的就是人的“注意力”,通过对注意力的训练,不胡思乱想,不溜号,长时间关注自己的注意力,时间久了,走到注意力的尽头,你就是佛,你就是觉者,你就见到了那个永恒不变的东西,到那时你会明白,你就是那么永恒不变的东西,打个比方,就象灯炮,时间久了发黑了,不亮了,就是受到污染的人,经过打磨,灯泡又亮了,就是修行的人,去掉自身的贪念,恶念,邪念,最后觉悟自心。灯泡还是原来的灯泡,但更亮了,人还是原来的人,但更通透了。所以,才有释迦牟尼苦修六年,达摩面壁九年,以及近代的虚云,来果,广钦等禅师,归隐开悟。他们都是在增加对自己注意力的训练,不起妄念。你若问不起妄念,也就是注意力不溜号,有什么好处,我告诉你,我亲身实践过,那就是很快乐,真正的快乐,长久的快乐,或者用喜悦这个词更准确,无论你拥有多少财富,花多少钱也买不来的喜悦,包括男欢女爱也无法相提并论的喜悦。得到了喜悦你就远离痛苦了,所以说,成佛是离苦得乐,当然我是简单说,若细说还有很多,比如,真正成佛得乐的人,会有大慈悲心,见不得别人受苦,所以会普渡众生,让世人得到同样的快乐。勿拍砖,不接受辩论,您可不看。南无地藏菩萨摩诃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