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真的是可以回答个几天几夜,因为内容实在实在实在是真他妈的多,可以洋洋洒洒写个几万字,只能大概的讲,附带几个参考书目。有好的书我们来交流下啊~!!!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楼庆西
《中国建筑史》——对就是我们的教科书,写的很简单,但是很全
我会写的偏通俗详细些,尽量保证非建筑行业的孩子们也可以看的懂(这应该是我第一次答专业相关的问题,害怕非相关专业的大朋友们看不懂),想把这些关于古建的知识传达给你们,中国建筑真的很美很美^_^
建筑与斗栱的区别
汉
秦都咸阳建造原计划建立一个空前庞大的都城,但因秦王朝只仅存15年而未能完成。但咸阳宫的建立,集合了当时全国各地的能工巧匠,起到了技艺融合的作用。东魏的曹魏邺城是历史上第一座轮廓方正规整,有明确的功能分区和规划布局,具有南北轴线的都城,开创了城市规划的新格局。由于汉代的住宅没有实物遗存,只能从数量颇多的汉画像石,砖,明器上得到一个汉代建筑的大体状况。
斗栱:
1.汉代斗栱使用已经相当广泛,但形制善未确定,斗栱都是各自孤立的,没有形成整体联系。
2.偏于仿木的形象,斗栱石柱十分硕大,承载性能良好。
3.汉代斗栱大部分都放置在柱头上,属于柱头铺作层。
4.柱间阑额上的斗栱,已经显现出补间铺作的雏形。
5.结构作用较为明显,保护土墙、木构架和房屋的基础。
建筑:
1.悬山顶成为汉代使用最频繁的屋顶形式,庑殿顶也被广泛使用,但它多出现正在较大型,且重要的建筑上,属于最高等级的屋顶形式。
2.汉代的屋顶,还有把屋面做成上半部分是悬山,下半部分是庑殿(歇山顶的雏形)。
3.屋脊朴实,屋顶整体笨拙,装饰花纹简洁。
4.汉代建筑突出表现就是木架建筑渐趋成熟,砖石建筑和拱券结构有了很大发展,后世常见的抬梁式和穿斗式两种木结构已经形成。
好了,不是建筑类专业的大朋友小朋友该懵逼了,啥是斗栱呀。
这个木头叠起来的就是斗栱,去一个庙里啊等等地方,抬个头就可以看到了。斗栱又叫铺作层(宋时才称铺作层),听中建史的老师说,她去参观的时候,请了个导游,问导游这个是几铺作的呀,问了一系列很专业的问题,活生生把导游给问哭了。悬山顶和庑殿顶在如今的生活中很常见。来看图来认一认回想一下,身边有哪些建筑属于这两个顶的。
宋
南宋时,手工业与商业的发达,使建筑的发展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城市发展上,城市数量明显增多,唐代户数十万以上的城市只有十几座,北宋时已增至四十多座。城市人口密度以及建筑密度增大,东京成为中国第一个达到百万人口的城市。东京废弃封闭的里坊制,转为开放的街巷制。
在建筑发展上,本时期呈现几个特点。
1.城市规模缩小,无论是建筑组群还是单体建筑,规模一般都比唐代小。
2.建筑总体布局趋向多进院格局,景观建筑中也出现像滕王阁,黄鹤楼那样形态复杂的大型阁楼为主体的布局方式。
3.建筑类型增多,以城市商店、饮食业、娱乐业最为著名,“瓦子”达到很大规模。
4.建筑技术取得重要进展,木构架的殿堂形,殿阁形,厅堂形、堂阁形均已齐备。
5.《营造法式》的问世,意味着成熟的木构架建筑体系进行了规范化的总结,建筑定性化达到严密的程度。
6.小木作发育成熟
7.建筑风貌显现鲜明的地域性特点,北宋吸收齐鲁和江南文化,与汴梁地区传统相结合,创造出秀美、精细的北宋官式风格。
8.木构架建筑体系在经历唐的粗犷风之后,在这个时期开始精致化的磨练哒。
《清明上河图》很好的描绘了当时汴京的风貌,平江城(今苏州),利用地区条件,采取水路,陆路两套相结合的交通体系,平江城的规划布局,充分体现了因水制宜的特点,而且很注重街巷的景观,善于发挥塔、观、城楼、牌坊等得对景,组景作用。特别是把塔均匀分散布置在近郊山顶,街道对景,城市门户等显要地位,丰富了城市的立体轮廓和独特个性。
"☑猫奴 ☑学建筑的 ☑稍微认识点花鸟鱼虫 ☑多肉控
我感觉我对得起您的关注,要不试试?"
我国唐朝时定都长安,那时是世界上最为繁华、最为富庶和文明的城市,为各国人民所向往。唐代的建筑发展到了一个成熟的时期,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建筑体系。它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形体俊美,庄重大方,整齐而不呆板,华美而不纤巧,舒展而不张扬,古朴却富有活力——正是当时时代精神的完美体现!唐代的木建筑实现了艺术加工与结构造型的统一,包括斗拱、柱子、房梁等在内的建筑构件均体现了力与美的完美结合。唐代建筑舒展朴实,庄重大方,色调简洁明快。山西省五台山的佛光寺大殿是典型的唐代建筑,体现了上述特点。
宋:宋朝在经济、手工业和科学技术方面都有发展,使得宋代的建筑师、木匠、技工、工程师、斗栱体系、建筑构造与造型技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建筑方式也日渐趋向系统化与模组化,建筑物慢慢出现了自由多变的组合,并且绽放出成熟的风格并且拥有更专业的外型。为了增强室内的空间与采光度,采用了减柱法和移柱法,梁柱上硕大雄厚的斗拱铺作层数增多,更出现了不规整形的梁柱铺排形式,跳出了唐朝梁柱铺排的工整模式。
宋朝建筑物的类型多样,其中杰出的建筑都是佛塔、石桥、木桥、园林、皇陵与宫殿。元:在建筑方面,各民族文化交流和工艺美术带来新的因素,使中国建筑呈现出若干新趋势。此时期大量使用减柱法,但正式建筑仍采满堂柱网, 喇嘛教建筑有了新的发展。
元是宋与明清之连接点,历史不足百年,其柱子彩画多传承于宋代,但保持其蒙古族本身的文化特征。其强盛的国力,支持其建筑装饰的繁在方和略显粗糙。元大都大明殿内的大柱,也是通刷朱红。大明殿两侧的配殿,用“镂花龙延香间白玉”饰柱。广寒殿柱上刻有蟠龙,使“矫蹇于丹楹之上。”山西黄城永乐宫的三清殿、纯阳殿、重阳殿的柱子也是通刷朱红。可见元代的柱子施以通刷朱红为主要保护装饰手段,只是在统治阶段的宫殿内,柱子上有奢华的装饰,如金银铜等金属装饰、玉器、木雕刻等材料装饰柱子,但已不是主流。而柱子上已不作青绿冷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