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淫字论事不论心,孝字论心不论事"?孔子被误解了2000年
如何理解"淫字论事不论心,论心千古无完人,孝字论心不论事,论事万年无孝子"?
这是中国古人对思想和行动最精辟的论述。
之前的文章批评中国古代的五行理论不是哲学思想,被一群哲学盲围攻。今天我就好好讲讲中国古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野。
当然,这不是主题,主题是,古人判断"万恶淫为首和百善孝为先"的标准,是主观上的"心",还是客观上的"事"。
先来解释一下"淫字论事不论心,论心千古无完人,孝字论心不论事,论事万年无孝子"是什么意思。
淫字论事不论心,论信千古无完人。
这里说的是男女之事,是否算得上受道德谴责的"淫",主要看客观上的实际行动,而不能看思想上产生的一瞬间的邪念。
俗话说,万恶淫为首。中国的儒家知识分子,一开始就把"戒色"当做人生修养的大事。早在《论语》中,就有:"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的论述。这里讲的就是年轻人一定要戒色,否则,抵挡住外界的诱惑,否则就会一事无成。
其实,孔子的传人孟子还说,食色性也。可是,儒家知识分子决定选择性遗忘,从宋朝开始后一条路走到黑开始了"存天理灭人欲"的斗争。对于自己,要克制欲望,对于女子,则是要彻底消灭欲望,办法很简单粗暴,贞节牌坊。
可是,食欲性欲求生欲,这就是人的本能,如果以心理活动来判断是否淫邪,千古之内绝对没有道德上的完人。
中国古代真正做到了治国齐家平天下的,并且被称为"千古第一完人"的,当属曾国藩。曾国藩就曾因为自己总是产生对某某女子的邪念在日记里批评自己。但曾国藩在别人眼里,确实是一个道德上的完人。
曾国藩的崇拜者蒋校长,年轻时流连于烟花之地,无法自拔。后来他用了5年时间写日记,骂自己,终于改掉了这个"坏毛病"。那五年的日记,简直就是种马小说。
孝字论心不论事,论事万年无孝子。
孝字,更注重内心的孝,而不是具体行为。这一点孔夫子也说得很好"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就是说,孔子认为,赡养父母人人都能做到,但是要做到内心的恭敬,就难了。
孔子甚至说,:"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孝敬父母,不光要从一言一行做起,还要做到把微笑给父母,让父母有一个温馨的家庭环境。
可是,论事万年无孝子,就是混账说的话了。
孝敬父母,没有人能做到完美,尤其是遇上苏大强那样的老爹,多少孝子都能给整死。但是,孝心必须用孝敬的实际行动表现出来,如果基本的赡养和问候都没有,内心有多少孝心,谁能说得清楚。
实际上,淫字论事不论心,论心千古无完人,孝字论心不论事,论事万年无孝子。这句话,出自清代文学品评家王永彬的著作《围妒夜话》。能说出这样的话,说明日常生活对自己也是要求特别低,只是维持住了变成禽兽的最后一道底线。
反思这句话,潜台词说的很直接。见到美女,尽管用眼睛qj了一万遍,并且幻想了无数个旖旎的镜头,只要我不动手,那我就是正人君子。
从没见过这么不要脸的正人君子。
第二句话更恶心。对于父母,只要有心就行了。具体做啥?啥也不用做,有这份心就行了!要是看实际行动,天底下都没有孝子了。
这两句话的作者,有底线没错,但绝对算不上什么好人。
了解字面意思就知道这是要表达什么的吧,前者多在于身体的感受,后者则是身心都需要的体验,如果一个人没有孝心,侍奉双亲也不会很长久
生活中我们很多人脑海中会时不时的浮现一些邪恶的想法,但是却从来没有付出行动,这个就是淫字论事不论心;而也有很多人因为工作原因没能时刻陪伴父母身边,但是每天都会给父母打一通电话,这个就是孝字论心不论事。
这里说的是主要是关于男女之间的事,这两个人是否要算得上一般意义上的"淫"呢,主要还是要看这两个人有没有做出实际行动,而不是只看思想上的邪念。判断一个人是否孝顺,不能光看他做的事,更重要的是他是否真心实意想要去做这些事。
“淫”这种行为,十个人有九个都会有想法,只要这种想法没有被付出实际行动也算不上真正的“淫“。“孝”这种事,无论表面做的多么华丽,但是心意是否是真实的是要用心来体会去描述的。如果只是徒有其表,这也算不上真正的“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