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姬姓,孟氏,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城。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在人性方面,主张性善论。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推行自己的治国主张。
孟子在邹国居住的时候,当时季任留守在任国,行使代理国政的职责,他派人送礼来结交孟子,收下了礼物的孟子,却没有进行回谢。
当孟子在平陆居住的时候,储子担任齐国的相,他也派人送礼来结交孟子,收下了礼物的孟子,也还是没有进行回谢。
过了没多久,孟子从邹国到了任国,去拜访了季子,进行了回谢;可是孟子从平陆到了齐国,却不去拜访储子,没有进行回谢。
孟子的这种做法,被他的弟子屋庐子看在眼里,以为找到孟子过失的屋庐子高兴地自语道:“原来老师也有疏漏的地方,平时没犯过什么差错的老师,也终于被我发现犯下差错了!”
于是,屋庐子就向自己的老师孟子,问道:“老师呀,我对您的有些做法感到疑惑。老师从邹国到了任国,去拜访了在代理国政的季子,进行了回谢;可是您从平陆到了齐国,却不去拜访为相的储子,没有进行回谢。老师这么做,是因为储子只是担任相吗?”
孟子回答屋庐子说:“并不是你想的这样。《尚书》中说:‘进献礼品看重礼仪,若礼仪配不上礼品,便叫没有进献,因为进献之人的心意,不完全用在上面。’所以,这就是不成为进献的缘由。”
经过孟子一番话的开导,让屋庐子明白了老师的道理。因此屋庐子懂得了其中深意后,对于老师孟子的做法和教导,都让屋庐子心里十分高兴。
后来有人对此事中孟子的做法,专门问过屋庐子,于是屋庐子便说道:“我的老师孟子,之所以去拜访回谢了季子,而没有去回谢储子。那是因为季子在代理国政,所以不能够亲自去邹国送礼给老师孟子;而储子作为卿相,却是能够亲自去平陆送礼给老师孟子,但他只是派人送礼去了,因此这是没有竭尽礼仪的表现。
《孟子·告子》记录了孟子和其学生告子之间有关人性道德的讨论。是孟子“性善论”思想较为完整的体现。连带的是仁义道德与个人修养的问题。对精神与物质、感性与理性、人性与动物性等问题也有所涉及。
《孟子·告子》孟子居邹。季任为任处守,以币交,受之而不报。处於平陆,储子为相,以币交,受之而不报。他日,由邹之任,见季子;由平陆之齐,不见储子。屋庐子喜曰:“连得间矣!”
问曰:“夫子之任见季子,之齐不见储子,为其为相与?”曰:“非也。《书》曰;‘享多仪,仪不及物曰不享,惟不役志于享。’为其不成享也。”屋庐子悦。或问之,屋庐子曰:“季子不得之邹,储子得之平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