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县大糖(又称“黄县麦芽芝麻糖”)制作技艺始于清道光年间,迄今有近两百年的历史,主要集中在芦头镇中心泊村,现存大糖作坊和作坊遗址60余处。黄县大糖是地方名吃,甜香酥脆,畅销周边地区乃至东北等地。在烟台,就有一句话叫“二十三,糖瓜沾”,说的是小年这一天,要吃糖瓜。糖瓜也叫大糖。其中,黄县大糖最为有名,是烟台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现状黄县大糖的“甜蜜过程”是艰辛的,须多人密切合作,拼体力、熬心血,很不容易。各家糖坊历来重信义、讲质量,所用原料和器具都是“原生态”,口碑极佳。手艺传承人李洪山说,随着市场上的食品越来越丰富,传统大糖的销量不容乐观。这些年来村里其他一些做大糖的糖坊都相继关闭,自己不想把手艺失传了,一直坚持着做。为了能够将大糖制作手艺传承下去,李洪山夫妇从小就培养孩子对大糖制作的兴趣,如今儿子做的也是有模有样。
打白铁的,就是用白铁皮打水盆、热得快(一种烧水壶,不知你们哪里叫什么)、炭炉子的烟筒的手艺人。为什么先说他呢,因为我有一邻居就是干这个的。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这个邻居就是一个普通农民,家里在全村都比较穷。为了改变生活,这个邻居在别处学了打白铁的手艺,那时候炉子的烟筒,洗衣服的大盆,舀水的舀子,都是白铁打的,用于农村生活的各个方面。每天院子里丁丁当当的响,逢集便骑着三轮车去赶集卖货,很是风光。这个邻居凭着这个手艺,过上了小康生活。大约两年前,我回老家,听不见响声了,也不见邻居骑三轮车赶集了。一打听才知道早就不干了。我问为什么?人说,现在什么都是成品的了,比他的还便宜,还好用,谁还买他的。
长治堆锦以丝绸织物为主要面料,草板纸、棉花为骨架,经剪裁、贴飞边、压纸捻、续棉花、拨硬折、捏软褶、渲染描绘等十余道工序制成。其单体造型小巧精致。以人物为例,一般身高在15—25公分之间。因制作中各部分棉花的厚薄不均,边缘粘贴的纸捻粗细各异,再加上拨折叠压时的顺序变化,使画面产生一定的立体感。对人物的头、手、佩饰、道具的制作要求十分精细,直径仅两毫米的手指必须内填棉花,外包绸缎。头饰、道具要用金银箔料刻成十分精美的图案,一些地方还要彩绘。早期的长治堆锦以制做礼品为主。有置放在条几上的座屏,有数达十余平方米的中堂、条屏等等。其内容多为反映岁时俗尚、人生礼仪的吉祥图案。
以前会有小贩跳着挑子走街串巷。挑子一头是一个带架的长方柜,柜子下面有一个半圆形开口木圆笼,里面有一个小炭炉,炉上的一个大勺里放满了糖稀。吹出各种形状的糖人!也是以糖为材料进行造型。在绘制造型时,由艺人用小汤勺舀起溶化了的糖汁,在石板上飞快地来回浇铸,画出造型。要求民间艺人要眼明手快、眼到手亦到地进行造型,以求一气呵成。捏面人又称面塑艺术。它用面粉、糯米粉为主要原料,再加上色彩,石蜡、蜂蜜等成分,经过防裂防霉的处理,制成柔软的各色面团。面团在手艺人手中几经转动,就做出了各种栩栩如生的人物!
黄县肉盒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相传应该是始于明代,迄今已有四五百年的历史。当时,一些家境殷实的人家,在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生日庆典等重要仪式中,通过制作这个肉盒子招待宾朋,因为是起源于咱黄县(现龙口),所以后来就把他叫“黄县肉盒”。“黄县肉盒”的传承很有意思是传女传内的,只传给家里的女眷,女儿儿媳都是传承人选,制作过程比较琐碎,用时也很长,比如烙,就需要在厨房里不断重复,能忍受这些,才算有资格入门学做肉盒,毕竟肉馅配方调料很快就能学会,但技巧手法必须经过年复一年的磨练。
以前家家户户用的都是大锅。用久了难免会损坏,丢弃也会浪费,因此就需要修补,家中的碗磕坏了,有破损的地方,不舍得扔,都会有补锅锔碗的工匠来修补。簸箕、箩筐以前都是用竹子、木条编织而成。一条条硬硬的竹条或者木条,早手艺人的手里立刻变得柔软无比,变换成各种形状,最后制成各种工具。这项手艺已经很少见了,扫把一般都是用芨芨草作成。做扫把只有两道工序:捆紧和削齐,然而捆紧是个技术活儿。经过削齐整形,很快就能刨出一把把笤帚或炊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