隶有隶意,楷有楷法,行有行规,草有草趣,如唐楷书集魏晋南北朝楷法为一体,虞、欧、褚、薛、颜、柳,不断传承和创新,各有千秋。或挺劲峭拔,棱角森然,或正平俊朗,风姿绰约;或精工秀雅,形瘦实腴;或纤瘦遒丽,婀娜清健;或雄强浑厚,朴茂端庄;或刚劲峻拔,端庄严谨。这又岂是《兰亭》一帖,可以容纳的?而颠张醉素之狂草,有变化万千,神鬼莫测,经天纬地之奇,有龙腾虎跃,大河奔流,刀光剑影之势,有醉后狂欢,登高情满,望海意溢,悲喜交集之至情至性呢?所以,《兰亭》一序千古留名,煊赫后世诚然大美,然百代荣枯沧海桑田,审美流转各具精彩,才有争奇斗艳,无限风流,洋洋大观。
完美永远都是相对的,艺术的审美永远是随着时代流动的变化的。没有什么审美意识心态可以独霸历史,也没有哪一个书法作品可以涵盖所有的审美属性,成为绝对的十全十美。就像是诗中所写“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各领风骚的不只是人才,还有不同时代的审美倾向。不但诗词如此,但凡一切文化艺术,甚至是伦理道德,风俗习惯都不得不遵循这个规律。所以,就是如诗圣杜甫,诗仙太白的诗到了后世,也因为万口相传,听了耳朵生茧,其魅力也不由打折呢。何况千年以来,单反书家都比学习的二王之书呢。
说《兰亭序》已经非常完美了,我并十分赞同。因为,《兰亭序》也有瑕疵。无论是哪个书法家,即便是他把王羲之《兰亭序》得百分之百的像,那也只能是王羲之《兰亭序》再现(注:实际上,根本没人把《兰亭序》临得百分之百的像,能临个八九分像时,他就是高人了)。可再现的毕竟是古人的东西,你自己的东西在哪呢?我们学习书法,继续传统是必要的,但关键是要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这才是正理!创新的前提是先把传统继承好。在没有把传统继承好之前,先不要谈创新二字。
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创新,艺术如果不创新,就会被历史淘汰或灭亡,所以作为清醒的艺术家,就必须要创新,创新时代的书法。《兰亭序》虽然尽善尽美,但他它代表的是书法艺术的巅峰和一个时代的经典,但不是每个新时代的书法风格和经典。正因为《兰亭序》的完美证明了王羲之书法的生命力是强大的,所以,中国的传统书法历久弥新,长盛不衰。
创新使得书法不断开辟了新的境地和境地,虽然在创新高度上难以逾越王羲之,但书写自我性情的自由度和个性方面却是无止境的。所以中国的书法才能长盛不衰,日日新,又日新。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只要书法艺术的生命力还在,就要去创新,越创新,书法艺术的生命力才能不断常新常变,日久弥新。所以才有了书法的不同时代的典型书法风格。
都在叫喊创新,都知道创新是存在发展的动力,可近几百年又有谁创新了?除了稍微风格有点差异外,又有哪些实质性的突破?所以,一直以来的做法依然是在创新的幌孑下反复的重复,再重复,都在哑巴吃饱子心中有数,连古人都没法超越,又无实用性,又有规范性,何来创新?简直痴人说梦,笑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