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曾收藏过这样的一块石头,长度达到19厘米、宽11.4厘米、 高度2.5厘米,表面很光滑,左侧很清晰地刻有四句诗:“南崖新妇石,霹雳压笋出。勺水润其根,成竹知何日。”并署名“庭坚”,下方还刻有章。该诗文是黄庭坚早期之作,而这块石头很可能是黄庭坚在被罢免国子监教授之后其前往江西太和县任知县期间所得。事实上,这块石头是一块距今4.6亿年的“中华震旦角石”,而并非如黄庭坚诗中所说的笋,诗人以笋为诗,以诗明志,却并没想过这块笋的其他可能性。
古代人是发现过恐龙化石和恐龙遗迹化石的。很多神话和民间传说为这一观点提供了证据。早在公元前 7世纪,古希腊人就与中亚的游牧文化有所接触了,当时的书面记录中有对狮身鹰首兽(Griffin)也就是狮鹫的描述:据说它是一种贮藏并守卫着金子的动物,身体像狮子一样大小,长有喙,四条腿,脚上有尖利的爪子。此外,至少是公元前3000年的近东艺术中就描绘了类似狮身鹰首兽的动物,而迈锡尼文明也有此类描绘。
莲花是鸭嘴龙类恐龙留下的脚印。人类早在南宋时期就与恐龙遗迹亲密共处,只不过将这些奇特现象当作成了保命的异象,直到现代才弄清缘由。古时候类似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只不过工业革命以前,无论国内还是国外都很少有人会用科学的思想去思考这些东西的来历。再举个有名点的例子,虽然不是有关恐龙的。
之前有朋友提到龙骨,中国人所说的龙骨并不一定指的是恐龙骨头,主要是新生代哺乳动物如三趾马的化石,这种化石较容易发现,但仍然有着很重要的科研和科普价值,结果竟被古时人们当作中药服用,时至今日仍有大量的渠道销售这种化石为药,这种迷信的、愚蠢的行为是一定要被摒弃和谴责的。
只说北宋真宗时,成都人黄休复所撰《茅亭客话》卷九《鬻龙骨》条,就记载了当时他亲眼所见、亲身所历的恐龙化石交易。文中转引卖龙骨的老者说,这些龙骨,“大十数丈,小三五丈”,也就是说,大者三十多米、小者十几米。与现代发现的恐龙化石,几乎是一样的尺寸。
狮身鹰首兽的神话起源于蒙古和中国的西北部,这个地方拥有非常丰富的化石资源,尤其是因保存大量完好的恐龙骨架而闻名,白色的骨骼化石在埋藏它们的松软红色砂岩的衬托下格外醒目,因此这些骨架特别容易被发现。更有趣的是,在这些砂岩中保存最丰富的恐龙化石是原角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