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这个说法有点夸大其实了,古代的东西现代无法超越那进化这么多年不是白白的进化了?的确很多古代的东西很神,那是站在那时候角度去看的,而这个隋朝的大粮仓就是一个神奇的东西,在那个时候可以造出这样的大粮仓的确需要智慧,不然很多点都是不可能达到那个高度的,那么这个粮仓有哪些令人惊奇的地方呢?为配合2014年的“隋唐大运河申遗计划”,考古专家们于2012年1月到2013年1月对隋朝的天下粮仓——回洛仓进行保护性挖掘。回洛仓亦名兴洛仓,其标准称呼为回洛仓城,其实回洛仓城,早在2004年9月,因为洛阳一拖厂区修建工程而发现。直到2009年7月,才初步勘探。勘探结果为仓城东西长646米,南北宽355米。然而2012年10月,钻探后发现其东西长达到1000米,面积达355000平方米,与50个国际标准足球场大小相当。据史书记载,在当年,含嘉仓储存了数以万石的粮食,其储存量足以存储唐朝一年粮食产量的一半。他的修建十分科学,首先他的选址在地势较高的地方,这里水位较低。修建的时候每一道步骤都很细腻,当时人们封存粮食时,采用的是席子夹糠法,(将窖壁挖好后用火烤干,把草木灰顺势摊在窖底,上面铺上木板,木板之上再铺上席子,席子上垫谷糠上面在铺席子),使粮窖隔温保湿。隋炀帝每次等到南方粮食成熟之后,就开始通过大运河,最后运往回洛仓,年复一年,回洛仓的粮食越来越多,里面取粮食也是先进先出,不会存放太久,粮食从不短缺。回洛仓的发展,一度成了各方势力争夺的目标。
被发现的隋朝千年粮仓专家称现代技术都无法超越,怎么看?隋炀帝就是开凿了贯穿南北的隋唐大运河,使得南北之间的距离缩短,水路运输的成本大大下降。所以南北运粮更加方便,而且这一举措也带动了大运河沿岸地区的经济发展。可以说是一举多得了。后来隋炀帝在吃饭的时候,突然萌生了直接在洛阳建一个粮仓的想法,于是下令修建粮仓。每年都会将征集到的粮仓存放到里面,当南方粮食成熟被收割后,就把粮食通过大运河运送到北方。北方人民粮食充足后,剩下的粮食就存到粮仓里,等到粮食贫乏的时候,再拿出来缓解缺粮的情况。千年后这个粮仓被后世发现,当考古人员将其挖开后,发现这个粮仓的容量大得惊人,经过估算能存上亿斤粮食。面积更是相当于三十个足球场那么大。粮仓还分为里仓和外仓,这样保证了粮食不会潮湿,而且也不会塌下来。根据史料介绍,隋炀帝建造的这个粮仓,所储存的粮食到唐朝时期都还没有吃完,这足以说明这个粮仓的“饭量”了。这么大规模的粮仓,考古人员也是第一次见。其建造技术和技巧让在场的众人都很惊讶,不得不佩服古人们的智慧。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粮仓里还存留了很多谷物,有些都已经发芽了。
整体来分析,建造一个粮仓并不见得需要多高的技术含量,只不过所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很高,建造工序很复杂,在古代科技不算发达的情况下,建造它们是名副其实的大工程。据史料记载,当时是大臣杨素作为总监,每月从全国召集200万人次来建造三个大粮仓,用时将近一年。粮仓建成之后整个洞穴都被火烤干了,这就导致了粮仓内十分干燥,不会产生寄生虫和水分,为粮食存储提供了一个完美的储存环境。据说在专家挖掘的过程中,发现了粮仓下面还有粮食谷物,神奇的是,没过几天种子意外的发芽了。这么大规模的粮仓,考古人员也是第一次见,不得不佩服古代人的智慧。
隋炀帝登基之后,先是开凿了贯穿南北的隋唐大运河,运河的开通,使得南北距离缩短,南粮北运也是极其便利,但是隋炀帝细想,总不能每次北方需要粮食都要南方运过来,这样成本太高,于是决定建立粮仓,储存粮食,于是在洛阳城外建立了“回洛仓”,用来储存天下粮食。回洛仓在洛阳城北边一公里的地方,也就是现如今的瀍河区小李村西,属于国家粮仓,隋朝对粮仓的建设比较看重,《隋书》里面提到,全国有6座大型粮仓,其中回洛仓是隋朝的根本,也是国家的命脉所在。
专家说的现代技术无法超越,我倒是觉得没有必要争论,毕竟现在这样的和平年代没有必要储存那么多的粮食,何况替代这种粮仓的方式多着了,这只是最古板的一种罢了,专家也没有必要去钻研。那个千年粮仓,叫回洛仓,是隋朝最大的仓库,差不多有半个故宫那么大,一个个的小仓库组成的,就建在洛阳附近,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储存避灾的粮食,李世民攻下这个粮仓的时候还说这里面的粮食够吃几十年呢,不会发霉的那种。
古人在建造粮窖的时候,首先是向下深挖椭圆形土窖,然后在里面堆积木柴点燃,烘烤粮窖的底部和四周,以达到排出窖内水分的效果。最后在窖内的四周和底部铺上木板、干草、谷糠等物防潮。等粮食装入之后,再用席、谷糠和干土铺盖在顶部密封。这种方法实际上应用非常广泛,在几十年前的农村地区依然有很多人在使用。所以并不存在现代科技无法超越的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