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有一首歌就是孤独患者,描述的就是这样的一群人,外表光鲜亮丽实则内心特别自卑特别孤独。活像个孤独患者,自我拉扯,外向的孤独患者,有何不可。其实早先的时候鲁迅先生就提出过双重性格,什么是双重性格,就是一个人有两种不同的思维,两种思维互不干扰,独立思考。外边热情内心自卑也是一种双重性格,当你在外边谈笑风生的时候你是不会想到自己内心的自卑的,相反,当你一个人自卑的时候你也不会想起来自己在外边的热情。所以,这两种性格是独立存在的。在我们的认知中,人要么是热情开朗的,要么就是内敛自卑的。当这两种性格全部集中在一个共同体的时候,就会出现问题。
村上春树曾经说:哪里有人喜欢孤独,只是不想失望罢了。每个爱上孤独的人,都曾畏惧过孤独,从害怕孤独,到习惯孤独,在学会享受孤独,我把自己炼成一副云淡风轻的模样。外边热情内心自卑的人是一种过渡阶段,继续领略外面的繁华,同时内心向往着超脱,这是挣扎,是纠结,所以人会胡思乱想,会自卑。这是一种正常的状态,走好了的话,就是超脱,没走好就是世俗。但是大多数的人走不出来,继续纠结,继续双重性格。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也是这个样子,起因是因为一个女生,我们分手后,我就变了。之前我是多么开朗的一个人,然后瞬间就不是我了。人前我还是和以前一样,但是自己一个人的时候,那种孤独感从头顶一直灌输到脚底,心里自卑,很受打击。然后我就一直处在纠结的状态,一直在恢复,只不过一直没有好。但是我觉得我快要从那种生不如死的日子走出来了。那种紧张的焦虑感,我真的是不想再有了。每一个孤独又敏感的人都需要拥抱一下,其实并没有什么过不去的。
我有一个朋友就是这样的。
对所有人都很好,热心肠,比我聪明,比我学习好,长的漂亮也很会来事儿,大家都很喜欢她。但是对爱人的要求并不高,找了一个扔进人堆里都认不出的男朋友,后来听说这个渣男居然还劈腿……
我傻乎乎的劝她,你这样的什么男朋友找不到啊?比他强一百倍的都有,十几公分的身高差,穿上高跟鞋就像没有一样;那张路人脸,我见多少次也记不住;挣钱不比你多,花钱不比你少;如果全身心的对你也就算了,花心加劈腿,这种大型垃圾扔到回收站都嫌污染环境,你还要他做什么呢?
这傻姑娘怎么说的?大概意思是她很羡慕我,可以无所顾忌,其实很多男孩子喜欢她的,但是她只想找个普通人好好过日子,因为害怕失去而不敢去奢求更高条件的男人,因为自卑所以害怕别人拒绝,因为想得到赞扬而去迎合别人的观点,因为想让大家喜欢而装作热情开朗的样子……她只是个渴望关爱的孩子,不想被批评,不想被冷落,给大家一副热情的笑脸,以获得接纳和融入。
事实上在面对比自己优秀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卑的时候,有的人选择逃避,有的人选择融入,然而唯有顺应本心,展现真正的自我,才能得到尊重和认同,你若盛开,蝴蝶自来,将自己变得优秀树立自信,比迎合别人更重要。
外表热情内心自卑的人是勇敢而值得敬佩的,找到爱她(他)的人,就能真心的笑起来,千万不要勉强自己将就。
自卑是一种怎样的体验?阿德勒说自卑有千万种表现形式,每个人的体验不尽相同,所以今天我只想谈谈我的自卑,我的亲身经历和感受… 因为我的自卑,让我在很年轻的时候就与心理学结缘,从此开始了心灵的自我探索之旅,我想这是自卑带给我最大的幸运,我就是那个所谓的“受创的医者”,饱经心理痛苦的人完全可能变成一个心理治疗师,最初的动机只是为了解决自己的问题,解决那个自我有意识开始就如影随行的问题,深刻的自卑…… 意识里,我从来没有对自己满意过,不管是哪方面,我会觉得自己长得太黑,太难看,印象中那时候特别爱生病,总是感冒,父母也会经常说我这不行,那不好,周围的大人也经常说这孩子长得真黑,太瘦了,生下来那么小,能长这么大真是不容易。于是,我理所当然地觉得我不好,外面的人都不会喜欢我,我也不值得别人喜欢,我害怕跟别人在一起,很焦虑,不知道跟他们说什么,因为脑子里面会想我说的话,做的事他们都不会喜欢,所以我跟院子里面的小伙伴、跟学校的同学在一起内心非常敏感,焦虑,一起玩的时候总会看别人脸色,但凡有点问题我就会担心我做错了什么,大多数时候都是战战兢兢的,把自己放在最不重要的位置上。所以我的童年几乎没有快乐的记忆,后来做内在小孩的时候,那个大概四五岁的孩子,头发稀疏,满脸愁容,无助孤独,歪歪扭扭地站着,全身散发着颓废,没有活力的气息,总是一副可怜兮兮的样子。
就是觉得本来自己还是挺自卑的,但是因为自己比较热情,所以很少会在外人的面前说到自己的内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