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很多大道理,却做不到,书读得太多,践行得太少。这也是前半句。后半句是,所有你做不到的事情,不是因为你知道得太多,而是因为你知道的不够多——你没能从心智模式、思维习惯、适用情境等各个方面真正深入透彻地理解一件事情。你没有理解到极致的事情,怎么可能做得到呢?这也是王阳明先生所说:“知到极处便是行,行到极处便是知。”这也是一个极其流行的答案了,每个人都说“知道那么多大道理,却仍然过不好一生”,反过来想想,也许正是因为我们知道的大道理既不够多、也不够深,才让我们无法再思想中融会贯通,形成一套自己的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从而在自相矛盾的道理中无法前行。就像,你知道自己应该早起,需要早起。然后你订了一个5点起床的计划,无法执行。于是你很难过。一个透彻地知道早起的人,应该深入细致地了解自己的睡眠习惯,了解自己的常态睡眠方式,然后深刻地了解自己怎么样一步一步地把起床时间慢慢向前拨,更重要的是配合分析自己24小时中的精力状况,饮食、运动和情绪状况,才能找到真正适合自己又能保证精力充沛的5点起床方案。想一想,这中间需要投入多少知识,和多少努力,才能做到?
一定要理解真正的需求后才去努力。这也是前半句,而且听上去非常正确。后半句是:在你努力做出东西,抛出鱼饵之前,你很难理解真正的需求。而这世界上有很多需求,全部是被创造者自己创造出来的。关于需求研究,福特曾经说:“如果你去问人们需要什么,他们会说需要一匹更快的马。” 这是用户研究界的经典故事,譬如电灯发明以前,关于照明,人们会说自己需要更长更大的蜡烛。那些简单浅显的需求,确实是可以一次性就理解的。就如同在乔布斯之前,永远没有人会告诉你,我需要一部iPhone,而今天,我们已经完全无法离开iPhone。有意思吧?在创业和创造的过程中,我们都容易掉入一种“创造者的自我怀疑情绪”,我们害怕自己又重新发明了轮子,害怕自己做出一个根本没有人需要的破烂玩意儿。而整个互联网产品界的“用户至上”,“需求狂热”主义,更是让人变得谨小慎微,只敢跟着用户亦步亦趋。
我今年25岁 老婆26岁。相识相知相爱8年。在老婆怀孕的时候。我们很不幸的了妊高症 但来的比你早 在6个月的时候才发现得了这个病 因为5月初一切检查都还正常 20天的时间里 我老婆才出现水肿 血压增高 和尿蛋白 很难受很自责 医生建议下 昨天进行了终止妊娠 我们失去了我们的第一个宝宝 。是个女孩。她太小了 撑不到足月 。终止妊娠手术开始后。先抱出了孩子。医生讲看一眼吧。看看性别。看到她还在大口呼吸。之前没概念的我在看到她弱小的脸庞。我哭的心都快碎了。眼泪止不出住的流下来。在眼泪中各种签字。我恨自己。我恨这个病。但救不了她。2个小时后她失去了心跳。我就看着她。却无能为力。谁能懂这个痛?
我在一个普通二本里的普通专业。深有感触。不要从别人身上寻求心安。例如:想学习的时候,室友都在打游戏。反正我今天已经写了好多作业了呢,玩会儿。上课的时候,哇,旁边的哥们在看手机。反正我也听懂了,玩会儿。周末,想去图书馆。靠,已经九点了。反正还没人起,再睡会儿,以前在某个答案里看到过一句话。你去山上砍柴,碰到别人放羊,和他开心地聊了很久。结果人家的羊倒是吃饱了,而你连一根柴都还没砍。上大学后明白,原生家庭限定了一个人的发展。
选择比努力重要。这是前半句。后半句是:“选择”本身就是一种需要大量练习、大量努力来磨练的技能。优秀的选择能力本身就是一个领导者的必备素质,也叫作“决策能力”,它包含了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仔细对比,这是一个极为辛苦的认知过程。而它也包含了在信息不那么对称的情况下进行一把小小的赌博。如果把它总结成一句话:我们必须努力学会真正清晰地思考和决策方式,才能让自己是“做选择”,而不是“做赌博”。
太用力的人跑不远。努力不应该是某种需要被时常觉知的东西,意志力是短期内会用完的精神能量。真正坚持到最后的人靠的不是激情,而是恰到好处的喜欢和投入。当坚持不再成为需要被言说的事实或是需要被排练的步骤时,它就成为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什么挂在生活之上的负担。最长久的陪伴不费心力。如果你真的喜欢那个人,真的想在他身边一辈子,就不会说有多么爱他,而是觉得“每天能和他在一起,就很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