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喜欢的就是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它是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在密州时所作。这首词以月起兴,与其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李易安,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的人生遭际跌宕起伏,许多诗作表现出驾驭情绪之外的意境,把个人情感融入并升华到新的境界,不像许多的就事论事,抚古视今,语言驾驭,举重若轻,,所以每每读到易安诗词,总是一种享受。
小学初学时就被《望庐山瀑布》的恢弘气势所折服,脑海中不断地呈现出各种情景,脑补了很久,如今再读到这首诗,当年的一幕幕又出现,不过如今更有形象的场景了,想起了那日看到的三峡大坝排水泄洪时的气势如虹,不得不感叹古人的才华啊,总是为此深深折服!
寒塌卧床翻白昼,初春冷月映床头。泪欲流,心难受,望北天涯挽衣袖!孤枕难眠心如旧,满心念亲人更瘦。向北走,情难留,七尺男儿酒浇愁! ---(初春夜记)。不知道谁写的、夜里睡不着的时候感觉如此凄凉,一个人在外闯荡漂泊
古诗《登高》有着“七律之冠”之称,其感情色彩,景色描写,容易让人入境。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毫无掩饰,只是如此悲悯之情、之心却也难以施展自己才华来挽救,只能在着悲伤的秋天借酒消愁,一吐不爽之处,等待时机到来。
七律《蜀相》,抒发了诗人对诸葛亮才智品德的崇敬和功业未遂的感慨。全诗熔情、景、议于一炉,既有对历史的评说,又有现实的寓托,在历代咏赞诸葛亮的诗篇中,堪称绝唱。古典诗歌中常以问答起句,突出感情的起伏不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