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风疾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再比如“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等等,用普通话发音都不押韵,但因为像客家话这样的“活化石”级别的方言(接近距今一千年左右的中原话)保留的古汉语读音信息比较多,所以读古诗可能押韵的就比较多。
很多词和古体诗押韵押的是入声韵,这个现代汉语就无力了~~至于要说现在哪个方言念起诗来押韵,那也是更接近而已,没有完全跟唐代音一样的~~金陵洛下音,早就久远成历史的回声了~~何况金陵洛下音也不是哪地方言,魏晋时期的洛阳话跟建康本地的吴语融合成的。
汉语经过上百上千年的发展,难免会出现语流音变,像斜、回、衰都与古音发音不同,现在我们读起来会觉得不够押韵,过去的韵书已经不太适合今人写诗使用了,语言学家王力推荐过赵元任的《国语新诗韵》,更适合今人写诗来做参考。
普通话读古诗有相当多已经不能保持押韵了,这是因为普通话很多字(如斜、儿……)发音的韵母不同于古音;相反,很多方言(广东、江浙……)的韵与古音更接近,读古诗词很有韵律。
普通话读古诗有相当多已经不能保持押韵了,这是因为普通话很多字(如斜、儿……)发音的韵母不同于古音;相反,很多方言(广东、江浙……)的韵与古音更接近,读古诗词很有韵律。
更加押韵,比如:"长安大道连狭斜,青牛白马五香车。玉辇纵横过主第,金鞭络绎向侯家。" 斜、车、家这三个韵脚,只有客家话能揭示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