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思想简而言之就是内圣外王,仁者爱人和纲常伦理等等,它化解了人内心的不平衡,赋予了人内心深处了解人生价值的权利,只要“有教无类”,为帝王师、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做官还是写书都可以为社会做贡献,为社会做贡献就是活着的动力:!你可以唤醒那些在铁屋子沉睡的人,用礼乐感化他们,为更美好的世界做贡献,为了以后的人。可以说是非常成功的心理暗示了。它给你坚强的理由,在你悉知世界的丑恶以后还可以拥抱这个世界,天真的为坚信的一定会到来的美好倾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很好啊。教人心态要放端正,要符合中和之道,如此仁心仁德,不走极端,如此这般人才能保持清醒理智的状态。
教人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交友要注重诚信,工作上要有敬业精神。
由于提道德治世,老百姓包括国君可能听不懂,也没有特别具体的行为规范来遵守,如果有,那就是礼了。孔子也明白普通人容易走极端,所以提倡礼也要符合中和之道,但事与愿违,普通人还是容易以利来作为制定礼的前提,孔子知道如此估计会气吐血!
具体的思想大家还是自己亲自去读论语等,感悟先贤智慧。
孔子是我所了解到的最完美的世界之一。我们今天的世界七零八落,之所以要回到过去去学孔子的思想,其根本也是想要参照孔子的世界来填补我们今天所生存的世界,以及填补我们自身的思想世界。人皆有思想,却又难得有思想;就像人皆有自由,却又难得自由一样。因为难得,所以追求。只有开始了追求,才有了获得一丝思想以及自由的可能。可惜芸芸众生之中,有追求的人还是太少,所以思想和自由才显得弥足珍贵,艰涩难懂。也难怪孔子说:知我者,其天乎。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的教学方法,在我们现代教育的人才培养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培养学生去主动学习,积极思考,而不是灌输式的教学,让学生起主导作用。孔子的教育思想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主张不耻下问,能者为师;重视知行结合,躬身践行。孔子的教育方针、教学内容、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对当代教学发展中的问题,起到了启示作用,孔子“有教无类”的教学方针奠定了当代教育公平的基础;孔子“文行忠信”的教学内容使德育教育历来。
首先必须承认,孔孟有其伟大及积极的一面,但我们也不能盲目全面迷信崇拜权威,所以我们要带有质疑的态度去研习所有上古经典,包括易经、道德经、黄帝阴符经等等,切莫读死书犯教条主义。孔子主张入世,内执仁外行义,修智尊礼守信。礼是礼制,其实就是区分君臣尊卑,父子冈常社会等级的一套繁杂礼仪制式,这与仁义广爱其实是有矛盾冲突的,这也体现了孔子内心的自卑及伪诈,与老子的众生平等的思观相差甚远!
孔子提出,人之为人需要两点,真和礼,做到这两点就是仁。而真是真性情,可引申到自由概念,礼是约束真性情的发挥,可引申到道德和法律。这的确是人之为人的社会属性基础上的人之存在的法则。这是孔子的主要学术贡献,一举为人类的存在提供了基本原则。圣人之位,名副其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