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料是个众口难调的东西,对于观众来说,支持纯搞笑的节目“风险”比较大,一不留神就会被人扣上“俗”的帽子。而煽情类的作品就不一样了。哭留给人的印象往往比笑更深,而且大部分煽情类的作品都和情怀或者道德挂钩,这样就有其天生的优势。和情怀挂钩的,更容易引起共鸣。
小品煽情很正常吧,不光现在,以前郭冬临的我和爸爸换角色,赵本山的送水工,黄宏的足疗都是煽情小品啊。当然,过去小品煽情衔接比较自然,不像现在这么生硬尴尬。相声煽情我是真没见过,如果春晚上要真有煽情相声我估计我得年夜饭吐一地。
因为需要正能量,不能写真正能令人发笑的剧情,从而只能强行煽情一波,来个大团圆,顺便把笑点扼杀掉,只留下尬点。可以想想大家公认好的喜剧,最终的结局往往不是美满的。
难道不是因为考核标准里有“煽情”这一项?就像你每次写作业最后都要强行总结一下。你也知道你总结的很烂。但是评分标准里有这一项。哪怕闭着眼睛编一点也比不写分数高啊。
其实要有意义并不是很准确,比如2015年岳云鹏的相声,没有煽情,但既搞笑的同时又传递了正能量。所以就是演员想不出来了,套路都用完了,像陈翔六点半,现在也经常煽情
以前的春晚是国人期待的!现在的…………!现在的小品相声组合在一起排练估计不超过一个月,只要你煽情就可以通过!除了德云社的作品剩下的去边远山区都没人看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