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读书就够了
“阅读本身也不能创造价值,理解和记忆知识都不能创造价值。改变行为才有可能创造价值。改变行为只发生在把读来或者听来的知识结合自身经验进行反思之后。”
说实话,看完这本书我觉得之前的书都白看了。我之前一直把书当成阅读的主体,不懂的段落也会反复来看,细细咀嚼,像初中生一样阅读着文章。这本书颠覆了我的阅读观,它让我明白成人的阅读应该以学习者为主体,要把知识拆解成工作力,日积月累地提升生存力量。也就是一定要把知识用上。
这本书大会为我们塑造一个更加实用的阅读观,更重要的是它会细细讲解拆书的方法,理论加方法,使我学会了拆书,甚至如何成为拆书家。我觉得像我一样将要离开象牙塔,迈入江湖的各位都可以去读一读。
【人间有味是清欢】
“苏轼之可爱与可贵在于,穷途末路,他亦能打起精神,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更可奇的是,对待厄运,他不是漠视而是正视。如果说漠视厄运需要一份自欺欺人式的坚强,那么正视厄运并从厄运中发掘乐趣,则需要一颗火热跳动的心脏。”
前面分享的书籍都偏向主食阅读,是生存需求阅读。那么这本书就是甜点阅读,是休闲阅读。
我不喜欢追星,但我是苏轼迷。我敬佩他的才能,喜爱他的品格,但我最爱他的生活态度。人们常说松浦弥太郎是生活家,但我觉得苏轼才是当之无愧的生活家。如果你准备在四月的芳菲里品读诗词,那么《人间有味是清欢》就是不错的选择。但我觉得不了解苏轼是品读不出他诗词的魅力的,所以建议先读完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再读本书。
分享完毕。这些就是我在三月不期而遇的好书。愿它们温暖你的四月,陪你度过漫长岁月。
【本色】
“如果你能够坚持一周阅读一本书,你毕业的时候,你不需化妆不需服饰,你的美可能还不会让你想要的任何王子匍匐在你脚下,但你的王子需要做事时一定会选择你,不会选择那个成天只看微博只看网络剧只打游戏的姑娘。”
这是我第一次看乐嘉老师的书,之前我对他的了解仅限于他是主持人。读了他的书才发现原来他是这么有思想的作家,乐嘉老师的观点很现实,却很实用。我读它的书都是一边划出经典句子,一边结合自己的经验写心得体会和以后的计划,读完以后能结合他的经历少走很多弯路。
特别是乐嘉老师写给女儿的那篇文章特别经典,如果以后我也有一个女儿,我一定会在她上大学之前给她看。那会使她的目标更明确,生活更简单。
精进
“努力不是一场意志力的较量,而是一种需要学习的策略”
没看这本书之前,很多人给我推荐过它。看完这本书后,我给很多人推荐过它。因为它不像纯干货一样枯燥,也不像纯鸡汤一样空洞。这种致用类书籍可以引导我们走出很多思维的误区,让我们少走弯路,离成功更近一步。
《精进》从人生的七个侧面为我们讲解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这七个侧面是:时间,选择,行动,学习,才能,成功。每一个侧面都讲解得很清晰,是那种看完了以后感觉可以过好这一生的书。
Asking the Right Questions: A Guide to Critical Thinking
《学会提问——批判性思维指南》
也许这本小书并不能让你拥有爱因斯坦那样非凡的大脑,但它绝对能够让你成为一个头脑清醒、不易受骗的聪明人,一个有着独立精神、不轻信、不盲从的理性思考者。这本薄薄的册子不知道让多少人“睁”开了眼睛,“打”开了思路,从中学习如何正确的提问,理性的分辨以及有条理的论证,须知这是民主社会每一个公民的必备素养。
The Kite Runner《追风筝的人》
通过细节勾勒悲伤,作者描写缓慢沉静的痛苦尤为出色。简单的记述文体,没有虚矫赘文,没有无病呻吟,只有精炼的篇章——真实的故事最能移情洗涤读者的心灵。羡慕他们的友情,成人们往往趋利避害,不再为谁挺身而出。哈桑告诉我们有些东西是不会变的,坚持不会被磨灭。“为你,千千万万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