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契佛的短篇小说集,可以反复读,100遍。他写的是真正的无国界的中产阶级小说,可怜兮兮的中产,读起来特别适合自怜和自嘲。他人也特别有意思。见过他的人都说这是个不羁、散漫、叫人摸不着头脑的怪人,他绝口不提文学,而是热中用链锯伐木、玩五子棋、看棒球赛,如果你缠着他谈文学,他就把衣服脱光,跳进池塘游泳,以逃避一次思想洽谈。一个有着强烈性格倾向和性格缺陷的家伙强过老好人,一个名流作家的八卦遮蔽了他的作品,这就是我们时代的审美趣味,就像契柯夫有一出戏的台词:“我从来没看过那个作家的书,可我知道他离过三次婚,HIAHIAHIA……”
博尔赫斯的短篇,初读起来感觉是图书馆作家的精妙摘录,充满了各种稀奇古怪的故事;再读一下,又是南美作家那种冗长的人名地名和主人公匪夷所思的选择;又读几次,博尔赫斯独特的语言风格令人印象深刻,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很像马三立的相声,叙述者的絮叨般的呓语式描述才是作者的真实表达。最后一层,则又回到故事本身,比如说就科幻题材而言,《环形废墟》、《阿莱夫》对科幻电影的影响远超纯科幻类文学作品。
《亚洲异闻录》,分为泰国异闻录,印度异闻录,日本异闻录,其中比较喜欢的是印度异闻录,这本书不管有多少人推荐,不管销量如何,我个人感觉如果喜欢灵异、鬼怪故事的话,这本书是很好的一本,恐怖加上灵异,还能了解到在印度旅游的禁忌,不错的选择。不过还是提醒一句,胆小者勿入,容易引起心脏病。眼见为实,耳听为虚,恐怖不恐怖自己看了就会明白。
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看这篇小说之前我还停留在传统小说的桎梏中,一度甚至认为世界上没有好小说了。直到《十八岁出门远行》的出现。余华对我的影响不亚于卡夫卡对余华的影响。可惜我十八岁的时候还在读高中,并没有远行的机会,第一次真正远行时已经是20岁了。被人欺负后,我眼泪汪汪地看着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理解那个十八岁的少年了。
《项链》,黑色幽默,满满的讽刺。而且我对荒诞的美感完全没有抵抗力,譬如杀人场景中放交响乐,或者皇宫大厅里暴食的人群配上反而舒缓优雅的圆舞曲,放慢的奔跑镜头配上歌剧,这种反差碰撞迷人而又奇妙。这篇文让人想到茨威格在《断头皇后》写过的一句话:她那时候还太年轻,不知道所有命运赠送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一本是《赫尔克里的丰功伟绩》,第三篇阿卡狄亚牝鹿里的波罗老爹是我读过的最慈祥的大侦探,还有一本是马普尔小姐为主角的《死亡草》,第九篇四个嫌疑犯非常精彩的推理,第十二篇班格楼事件可以看出马普尔小姐有多么洞悉人性以及多么善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