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块头”。每个弄堂至少有一个吧。说来也辛酸,“大块头”能够成为绰号,盖因家庭贫寒、缺乏营养的孩子多,想吃成“大块头”而不得。物以稀为贵嘛,“大块头”遂堕落成了绰号。
在下的绰号就是“小四眼”,因为班级里还有一个“大四眼”。戴眼镜的始终是少数,所以一戴上就有绰号。哪像现在,一到高中、大学,全班要找个不戴眼镜的反而更难。
“碰哭精”,从小家里娇生惯养,而学校一如丛林,弱肉强食,适者生存,受不了的只有一碰就哭的份儿了。
“小六子”。五六十年代,不但没有计划生育,而且鼓励“光荣妈妈”。一般的家里都有四五个孩子,六七个的略少,于是也堕落成绰号。
“汰鼻涕”。总有不怎么在乎个人卫生的小伙伴,不幸中招,每个班级也都有吧。还有“小黑皮”,恐怕也是每个班级都会有的吧。理由不赘。
不管男生女生,只要长得大眼睛高鼻头小圆脸,都叫“洋娃娃”,每个弄堂也会有一个吧。可爱的却又不像外国人的叫“嗲妹妹”,也是每个弄堂的标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