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中聚集了一大堆矛盾:她是一个善于将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享乐主义者,又是一个对生活充满悲剧感的人;她是名门之后,贵府小姐,却骄傲的宣称自己是一个自食其力的小市民;她悲天怜人,时时洞见芸芸众生“可笑”背后的“可怜”,但实际生活中却显得冷漠寡情;她通达人情世故,但她自己无论待人穿衣均是我行我素,独标孤高。她在文章里同读者拉家常,但却始终保持着距离,不让外人窥测她的内心;她在四十年代的上海大红大紫,一时无两,然而几十年后,她在美国又深居简出,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以至有人说:“只有张爱玲才可以同时承受灿烂夺目的喧闹与极度的孤寂。”
她说,你如果认识从前的我,也许你会原谅现在的我。她说,我以为爱情可以填满人生的遗憾,然而,制造更多遗憾的,却偏偏是爱情。她说,出名要趁早。她的才华,毋庸置疑,她也确实早早就出了名。然而,贯穿她整个人生的,是对爱的追寻。或许是因为她儿时的家庭经历,她内心是缺爱的。对胡兰成,她奋不顾身,一再的容忍,失去了才女的自傲,“低到尘埃里”。甚至最后分手时,还把自己的积蓄30万给了胡兰成作为分手费。后来,遇到了赖雅,她对他不离不弃,照顾瘫痪的他。直到他去世。她的一生,是寻爱的一生,亦是为爱奉献的一生。
读别的书你或许能知道道理,了解知识,得到震撼,但是只有读张爱玲的文章你才是快乐的。即便是有点悲剧意味的《十八春》依然如此!张爱玲是世俗的,但是世俗得如此精致却除此之外别无第二人可以相比。读她的作品你会发现她对人生的乐趣的观照真是绝妙!张爱玲的才情在于她发现了,写下来告诉你,让你自己感觉到!她告诉你,但是她不炫耀!张爱玲最有名的一本集子取名叫《传奇》其实用传奇来形容张爱玲的一生是最恰当不过了。
张爱玲是创作界的才女——7岁开始写小说,12岁开始在校刊和杂志上发表作品,23岁发表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在上海文坛一炮打响起,陆续发表小说散文百余部,其中《倾城之恋》、《半生缘》、《色戒》等我们耳熟能详,另外还创作了电影剧本14部,学术论著《红楼梦靥》,翻译作品《老人与海》等5部,贡献了一批文学精品,创造了写实小说的新高,在中国小说史具有坐标价值。
张爱玲的文字是琐碎的,是华丽的。但在琐碎的背后是生活的枯燥;在华丽的背景下是凄凉的底色。张爱玲的文字是有瘾的,甚于鸦片,但不同的是这种瘾是你情愿的”。昔日旧上海的风尘,犹如黑色的胶质影带,在她灰色的文字里游戈、沉积,最后凝固在欣赏者心页,这是一条挥之不去的情丝。张爱玲相信爱情是真诚的。但结局是无人知道真相。或许不知道的东西才是美。
张爱玲本人也算是贵族出身,精神里有贵族的基因,其心灵深处的文化涵养自然了得。张爱玲的作品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是风格化极为强烈的描写能力,她的小说对于意境的营造也十分到位。她的文字,既是小说,也如同诗。小说中的意象鲜明而又缤纷多彩。每一个句子,都是十分灵动的语言。这种意境,主要是一种苍凉的境界。能够深深触动人的心弦,启发我们感悟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