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上海博物馆的“丹青宝筏-董其昌书画艺术大展”,引起了董其昌热。展览规模宏大,集海内外博物馆藏品百余件,包括董其昌收藏的字画及他本人的书画精品,是学习董其昌书画艺术的好机会。看懂这个展览,应先知道董其昌的艺术思想和风格特点。我个人非常喜欢董其昌的书法,可以说是受益良多。在整个书法史上,董其昌是至关重要的人物,是结穴的人物,是宗师级的人物。在整个明朝,各个大家虽然各有奇趣,但最高的还是董。董其昌的书法,绝对可以说是第一。
他早年学颜真卿、虞思南,后转学于魏晋“二王”诸家,邢侗说他“大有李邕、徐浩风”,行书受米芾影响,并主张以画理和禅意入书法。他在《论用笔》中讲“书道只在‘巧妙’二字,拙则直率而无化境矣。”主张“欹侧多姿”,反对“布置均匀”,有意指向赵孟頫,并一生将赵孟頫作为竞争对手,他曾说“余书与赵文敏较,各有短长,行间茂密,千字一同,吾不如赵,若临仿历代,赵得其十一,吾得其十七。”又说“而子昂之熟,又不如吾有秀润之气。”
清朝康熙、乾隆都对他书法备加推崇,所以董的书法在康熙、雍正时影响之深,是其他书法家无法比拟的。甚至可以说,他的书法影响了中国书坛自明以来的三百多年。董其昌的书法,吸收古人书法的精华,他综合了晋、唐、宋、元各家的书风,但不在笔迹上刻意模仿,有选择地取舍,融入自己的创意,正锋用笔、布局疏朗、平淡古朴、飘逸空灵、禅意十足,兼有"颜骨赵姿"之美,自成一体。
我认为董其昌的“巧丽”和“古淡”之风,为明代树立了优雅文人士大夫风向标,开创了他的书法风貌,但并不能算是创新,他功力远不如赵孟頫,尤其是写大字,暴露了腕力不足,不仅点画线条弱,笔法不够精到,结体过于松散,而且他所追求的流丽恣媚风格,也没能脱离赵的体系,故到晚年他承认赵不可及,对赵推崇备至。“余年十八岁学晋人书,得其形模,便目无赵吴兴,今老矣,始知吴兴书法之妙。”
董其昌在书论中提到“古淡”,崇尚晋人潇洒自然的意韵,他以为,“古淡”是一种精神境界,是一种追求自然天真的艺术情怀,所以他把颜真卿的《争座位帖》和怀素的狂草《自叙帖》都以“平淡天真”评价之。故他的书风力争与赵孟頫拉开距离,形成他所追求的“自然潇洒,平淡天真”之风格。董其昌草书作品,也是他书法的典型特征。他的这一书风及艺术观,对当时乃至后世影响极大。
简单的说吧。可以说是秀才书法,很秀气、雅观。但缺乏大儒文豪的浩然之气,也没有岳武穆等武家书法的金戈铁马之风。长作《释迦摩尼成道记》唐人文、董其昌书,很耐看。董其昌深得二王笔法用笔,无垂不缩,无往不收。他的字整篇都是非常流畅的,速度极快。结构章法相对于米芾来说更媚俗,也可以说更加的雅俗共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