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教授有名士风。比如我们教研室有位老师,他终身未娶,喜欢弹古琴,常常饮酒至半夜,天南海北,特别能侃。我陪他喝酒的那些夜晚,觉得自己学到很多东西。我们喝酒从不劝,自己能喝多少就喝多少。在喝酒的过程中,我们对于鲁迅、周作人、废名等现代作家肆意品评,说得不对没关系,但往往碰出思想的火花。有时候席间一句话让你豁然开朗。我们不仅谈作家,也谈音乐、古画、书法,谈各个博物馆。我逐渐学会了古画鉴赏。此外,我们还谈学术界的老先生,山高水长,流风余韵。在对这些老先生的回顾中,我们更增强了自己的使命感,觉得这样的精神需要我们自觉去传承。像这样的老师有好几个,这样的聚会也特别多。所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这样闲聊正是这样,绝非自己埋头苦读和课堂听讲多能比的。毕业多年后,我还对此怀念不已。
我还特别怀念跟同学们的相处。我那些同学,很多都是各省的高考前几名,他们见多识广,有自己的主见,有自己的追求。我们从不婆婆妈妈,家长里短。无论是食堂、课间还是图书馆,我们一见面就能聊到国家大事、天下兴亡、学科发展、文学艺术,大有舍我其谁的感觉。在这种相互砥砺中,觉得自己不做出一番成就来都对不起同学。所以每个人都不断长进。虽然有些东西不合时宜,但在骨子里却有一种精神,这种精神是什么都买不来的。
有一次开学典礼,有一位中文系的老先生致辞。他什么大话也不说,只是说他特别喜欢西门内那颗银杏树。他觉得那是他的生命之树,他每天早上去看那棵树,看它落叶,看它长出新芽,看它结出银杏果,然后果子掉在地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看着那棵树已经50多年了。到北大之前只觉得这样的话很煽情,到北大后才知道这都是真的 。
我还特别怀念北大图书馆。北大图书馆真是个宝库,里面应有尽有。我研究民国历史和文学,常常能从中借到民国期间出版的图书,那些发黄的纸张,模糊的字迹,让人发思古之幽情。有些还是签名本,胡适、俞平伯等人的名字,让人想到那个年代的那些事儿。我还常常借来一大摞一大摞的民国报纸,一页一页翻下去,里面有很多故事,历史远比今天丰富。
北大是中国排名前三的名校,至少在你的学生时代的前半段,在中国的应试教育模式下,你的表现是优异的。而且自己的父母也面子上有光,常常被其他羡慕成别人家的孩子“看,你看XX家的孩子,去北大上学了,你再看看你自己”。即使是毕业了找工作,起点都比其他不太知名的学校要高。
和北大相提并论的就是清华了,但是大家都知道清华是理工的学校,而北大是综合的,听说北大里面美女也有很多,“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才女在这里一批一批的涌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