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有字,于是汉族的心灵他祖先的回忆和希望便有了寄托。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淅沥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视觉上的这种美感,岂是什么rain也好pluie也好所能满足?翻开一部《辞源》或《辞海》,金木水火土,各成世界,而一入“雨”部,古神州的天颜千变万化,便悉在望中,美丽的霜雪云霞,骇人的雷电霹雹,展露的无非是神的好脾气与坏脾气,气象台百读不厌门外汉百思不解的百科全书。一个体现是,汉字的偏旁系统。偏旁系统对初学汉语的人,甚至对于汉语水平不低的人都是及其友好的。比如上述的霜雪云霞,雷电霹雹,八个字在繁体中全都是“雨”字头。对应英文:霜frost,雪snow,云cloud,雷电霹雳thunder,冰雹hail。每个字也不是凭空来的,比如“雹”字,会令人想到天像雨一样地下着“包”(包有疙瘩的意思)。而云则就是天上的云的形状。是不是觉得一对比,英文字面上美感尽失,而且看起来根本没有关系。
刚刚工作的时候,什么都不懂,拿起啥做啥学啥,感觉西方科学太实用了。随着工作了解越来越深刻,创造需要的面越来越宽,需要深刻的知识理解,方法论,科学,实验都仿佛进入了封闭循环,很难创新,每次新的创新点,都不是因为知识不熟练,而是认识层次不够!所以对于辩证哲学理解就越来越深,突破往往源自于此。所以,对于中国文化认识就深刻了,越来越觉得觉得中国古人好伟大。我举个例子,为什么中国现代人写不出如古人一样的优秀作品?我从2014年开始读诗词前年开始写诗词,真的伤透了脑筋。突然最近领悟了,因为古人学知识,先从典故历史来龙去脉学起,然后学技法,因此,他们的诗词内容技法融为一体。现代人是先从写法技能学起,我看那些作家,每天疯狂写,就看不出思想内容,真心没什么看头。所以古人的教育方法真心高瞻远瞩
我是因为在1981年15岁。开始了人生的逆转。我开始有了充足的学习时间然后不断的开始接触能够接触的书籍其中坎坷与困境不知为外人道。1990年我接触了陈园的八字预测学入门,然后开始学习排盘起运和我童年的命运对比发现5岁起运15岁行财运财克印不思学习。我自认为是个天赋异凛的少年,很小就要自己的主见。二十年财运我都是在修习八字预测六爻八卦卜筮正宗千金赋。知道开始研究周易玄学。之后2000年都是在学习中度过绝对独立自主的过活。然后历练,直到有一天觉悟了!忽然发现我进入了新生的状态像个婴儿一样的重新活了过来!我计算了一下我53周岁。明悟于当下新的轮回开始了。我的心理年龄6岁而已!有谁相信呢?……!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龙光”之典见于《晋书·张华传》,张华因见斗、牛二星之间有紫气照射而地下掘得龙泉、太阿两把宝剑,两剑的夺目光芒即龙光。用此典意在说明此处为宝地。“徐孺”之典见于《后汉书·徐穉传》,东汉名士陈蕃任豫章太守时不接来客,唯因家贫在家种地而不肯做官的徐穉来访,才设一睡榻留宿,说明其尊重和重视人才。王勃所用典故是为了说明“洪府”也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处。
清代女诗人吴绛雪的《春夏秋冬》,这首诗的趣味其实在于每首诗都只有十个字,大一上古代文学课的时候老师用不同的读法鉴赏了它,至今印象深刻。《春》诗:莺啼岸柳弄春晴夜月明《夏》诗:香莲碧水动风凉日月长《秋》诗:秋江楚雁宿沙洲浅水流《冬》诗:红炉透炭炙寒风御隆冬它可读成四首七言绝句季节诗,读法是:第一句:前七个字。第二句:后七个字。第三句:倒序前七个字。第四句:倒序后七个字。
古人之所以写诗词文章重视用典,是因为用典可以借古喻今,很好表达作者的思想观点。刘永济《文心雕龙·事类篇》曰:“用典之要,不出以少字明多意,其大别有二:一用古典,二用成辞。用古事者,援古事以证今情也;用成辞者,引彼语以明此义也。”而且这个用典的方法也是精彩纷呈,数不胜数。有正用、历用、列用、衍用、援用、平用、反用、活用、设用、借用、藏用、暗用、或上或下或错综引用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