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去走,永远只知道有一个华山,不会知道他有2600多米,不知道老君黎沟,不知道测绘点,不知道华山道家的文化内涵;不会知道北京城的护城河设计的优势,不能理解长城的战术价值和设计机理,不会对发生在天安门的多次历史性活动产生心灵的撼动;不会在戈壁滩坐进99式坦克,不会触碰真实的特种兵,不会见到高原的伪装工事;当然也不会遇到音乐教授、不会遇到碰到艰辛混生活登山工、不会遇到剑桥来的登山客。不同的人带着不同的经历,不同的感情来到这里交汇融合。难道,这些还不够吗?难道不比每天呆在家里上网看电视,或者出去喝酒鬼混来的值吗?
各有各的生活态度吧,以前觉得出来闯闯挺好的,现在觉得在家里未尝就不是一件好事。在外面很难有真心的朋友,同事也不会是真的好朋友。而在家里就不一样了。旅行并没有什么意义,或者说它跟你其他增长见识的方式意义是一回事。比如读书,工作,学习,交流。。。。。无非是通过经历这些事然后感叹:噢!原来是这样啊!所以并不一定非要去旅行不可,主动选择或者被动选择了一种了解世界的方式,重要的适合自己的方式。比如你懒得出门,在家打坐也是可以的嘛!啦啦啦啦~
作为一个没实现财务自由也去过了二十个国家的人,我想说呆在家里没什么错,出去看看也很好,主要是自己开心。如果一味想要得到什么,哪怕是出去玩、出去看看,也会压力很大的不是吗?如果以“出去看看”为前提,最能省的就是:去哪。像南极、北欧之类太贵的地方,咱就等有钱了再去。平时多看看折扣票,走之前多找找性价比高的酒店或者民宿青旅,毕竟交通和住宿才是大头。最不能省的就是安全,别因为要省钱住在非常危险的地方,别因为要省钱选择不靠谱的公司的服务。
我就是一个非常喜欢去旅行的年轻人!一是因为去旅行真的可以认识很多在你知识范围外的东西,可以认识很多新的事物。我喜欢新鲜的事物,喜欢看没有看过的风景。去过沙漠才知道沙漠的辽阔、看过雪山才知道雪山的雄伟、去过西藏才知道原来人的信仰可以这么坚定。二是年轻的时候家庭责任的担子没这么重。当以后结婚了,有了自己的家庭后养家糊口的压力就来了,就没有这么多时间可以去旅行。所以我认为年轻的时候一定要多去外面走走。
个人喜好不同吧,有人好动,有人好静,可以用双脚感受这个世界,也可以用大脑来思考这个世界,我个人觉得现在旅游潮这么火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日常生活的机械化,如果我们能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保持开放性的思维,如果我们的工作时刻充满了挑战,那么旅游这个话题就会和画画唱歌一样,成为我们每个人不同爱好的一种,而不再被赋予这么多特别的意义。
俾人是个旅行爱好者,也是穷游一族。出去玩,从不吃当地特色小吃(武汉热干面除外4元),有同学的话基本上和同学挤一个床铺,和同学一起出游就合租宾馆。出去乘公交车,看百度地图,画景区地图,拼命的赶路,一路风景独好。去南京爬中山陵,也吃一个苹果。去过一些地方,认识了一些过客,偶以為很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