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些励志的话,一些警句,应当全面理解,从中得到启发,但不要把它们作为绝对真理。语言有局限性,经常词不达意。因为概念是经过抽象的,这是语言自身的矛盾。古人说白马非马,就是注意到语言的自身矛盾。还要注意语言环境和前后的连贯性,必免造成误解。知识是表层的,局部的认知,学问是深层次的,全面的认知。打鱼有打鱼的知识,种地人有种地的知识,但不说他们有学问。学问指知识比较全面,深入,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还能给别人说清楚。显然层次上有差别。知识对学门问确有帮助,没有知识很难说有学问。
从现在的统计来看,受过高等教育的薪资比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高。有人问了,过去文化水平低也出企业家的呀?如今文化是趋势,是信息时代后期,现在就是这么发展的。凡是能发挥天赋的人首先就要心态好,印度有个自闭症的男生能整本整本的背书,还有个人能把自己看到的城市画出来,哪个窗户是开着还是关着的都记得住,综艺《非常大脑》里报道过,有个关键点他们的思维不容易受外界影响。能不能改变命运还要具体去看,但从形式逻辑上读书增加学问,心态决定成败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心态,对做好事情很重要,说能够改变一切就有些片面。要改变什么,不仅要有好的心态,还是要有这方面的知识,经验,能力,时机,力量是一种综合作用的结果。语言的时代性,地域性也非常强,有需要做很深入的了解,不然很容易造成误解,多交流才能形成共识。现在不少人将一些励志的话叫鸡汤,就是因为有人为了博眼球,把话说过头了。标题党也是如此,是一种很坏的风气。任何知识,经验,主义在学习和应用的时候,都应该注意它的不完善性,这就是科学精神。
普通古理的一句话,由经验之谈而来,没有什么错误。知识增加了,学问自然多了;那么为什么要说,心态改变一切呢?可能是说,学知识的心态,可以改变一切?也可能是说,学习知识时,心态决定一切?又或者是说,学习知识增加学问,需要心态改变一切?显然此句话没有那么简单的意思,不然的话,就没有什么深层次的内涵在内了。明显里面有一语相关的味道:既要知识来增加学问,又要(文化)心态来改变一切。
通常使用在励志中出现,对象是一个人。有积极的方面。但是在理解上,叫真的话,会有各种反驳意見。例如,知识分为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一个老农没上过学,但一辈子种地,总比别人收获多。这位老农,算不算有知识,有学问。再如,我是一个普通下岗工人,生活有困难,我有追求发財的心态,努力半天,但是一切还是那个穷样。从唯物辦证法的角度看,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矛盾的发展和转化都是有条件的。
我们需要理解学问的意思,它是指具备有一种系统性的知识体系,只要知识形成了体系,它就是科学,所以,从狭义上来说,拥有学问的人更像是一个科学家。所以,在现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有知识不一定是有学问,因为一旦知识是碎片化的,就形成不了系统。之所以要学习系统,是因为所有科学知识的实践体系是系统化的运作。